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牛羊眼
【佛学大辞典】
(譬喻)牛羊之眼,以譬见之劣。智度论八十二曰:「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止观一下曰:「如牛羊眼不解方隅。」玄义二上曰:「不可以牛羊眼观视众生,不可以凡夫心评量众生。」
牛羊心眼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与牛羊眼同。金光明玄义上曰:「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
羊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哑羊僧也。四种僧之一。(参见:四种僧)
羊毛尘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Aviraja,止于羊毛尖之小尘也。俱舍论十二曰:「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
羊石
【佛学大辞典】
(杂语)羯磨之略字。
羊车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车之一,譬声闻乘。(参见:三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车之一。(参见:三车)
【三藏法数】
羊车者,以羊挽车,故名羊车。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求出三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顾后群,故以羊车喻之。经云: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以析空观,观于生灭四谛,破见、思烦恼,證真谛理,得离三界生死;如乘羊车,出于火宅。故法华经云: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是也。(析空观者,谓于五阴等法,观察分析,离其著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羊角
【佛学大辞典】
(譬喻)即羚羊角。以譬烦恼也。金刚至坚,喻佛性。羚羊角能坏之。即烦恼能坏佛性也。传心法要下曰:「你若道是有是无,非有非无,总成羊角。羊角者,即你求觅者也。」又云:「设你有者,皆名羊角。」六祖金刚经序曰:「金刚喻佛性,羚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羚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
羊乘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与羊车同。
羊鹿牛车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经所说之三车也,以譬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参见:三车)
【佛学常见辞汇】
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喻声闻乘,鹿车是喻缘觉乘,牛车是喻菩萨乘。这种譬喻是以羊鹿牛车所能运载数量的多寡来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利世成果。
山羊角碎金刚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度论三十一曰:「不知破金刚因缘,故以为牢因,若知著龟背上以山羊角打破,则知不牢固。」
异生羝羊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住心之一。凡夫之愚,譬之羝羊。羝羊为牡羊,只念食欲与淫欲者。见秘藏宝钥上。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住心之一。凡夫的愚痴,好像羝羊,羝羊即牡羊,终日只知思念食欲和淫欲。
哑羊
【佛学大辞典】
(譬喻)羊之哑者,譬至愚之人也。梵Ed!amu%ka。
哑羊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哑羊不语,以为胜行。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二。
哑羊僧
【佛学大辞典】
(杂语)四种僧之一。(参见:僧)
【三藏法数】
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哑羊僧。(根本等罪,即杀盗淫妄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三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三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屠所羊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譬人之寿命,时时剋剋近于死也。涅槃经三十八曰:「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敌所绕。(中略)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摩诃摩耶经上曰:「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