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蟠纸(蟠紙)
指卷迭的绢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绢纸:“盖古之素帛,依旧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垒,即名蟠纸。”
分類:绢帛
《國語辭典》:尺素  拼音:chǐ sù
书信。《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宋。秦观 踏莎行。雾失楼台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國語辭典》:素练(素練)  拼音:sù liàn
1.白色的绢帛。用以比喻云河或瀑布。唐。李质〈宿日观东房〉诗:「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
2.平素的训练。《福惠全书。卷二一。保甲部。训练伍壮》:「其他邻壤剽劫之事,无日不闻,而惟郯为安土,所赖有素练之壮丁也。」
《國語辭典》:杀青(殺青)  拼音:shā qīng
1.古代制作竹简,必先用火烤炙,至其冒出水分,刮去青皮,始方便书写并防止虫蠹,此一制作程序,称为「杀青」。汉。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乾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也称为「汗简」、「汗青」。
2.泛指书籍定稿或著作完成。汉。刘向 战国策书录:「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3.电影拍摄完竣或电视剧制作完成。
4.绿茶加工制作时,将摘下的嫩叶加温,防止茶叶中的酵素发酵的过程,称为「杀青」。
《漢語大詞典》:织素(織素)
(1).将丝织为绢帛。素,白色生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 炎皇 之季女,织素之佳人。” 唐 张德升 《声赋》:“织素寒早,调砧夜半。”
(2).指已织成之生绢。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争楼上之落粉,夺机中之织素。”
《國語辭典》:束素  拼音:shù sù
一束绢帛。用以形容美人腰肢的苗条。《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國語辭典》:赫蹄  拼音:hè tí
一种西汉中期以后流行的薄纸。后借指纸。《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
《漢語大詞典》:缃素(緗素)
(1).浅黄色的绢帛。古时多用以书写。隋书·经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题及言,盛以縹囊,书用緗素。”
(2).指书卷、书籍。梁书·昭明太子统传:“遍该緗素,殫极丘坟。”北史·高道穆传:“秘书图籍及典书緗素,多致零落,可令 道穆 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夫以敌国相讎,交兵结怨,载诸移檄,用可致诬;列诸緗素,难为妄説。”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八:“旧史堆緗素,新经録洞玄。”
《漢語大詞典》:鹅溪绢(鵝溪絹)
亦作“鵞溪绢”。 产于 四川省 盐亭县 鹅溪 的绢帛。 唐 代为贡品, 宋 人书画尤重之。新唐书·地理志六:“ 陵州 仁寿郡 ,本 隆山郡 , 天宝 元年更名。土贡:麩金、鹅溪绢、细葛。”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余尝戏作小诗,用 少陵 事云:‘百尺寒松老干枯, 韦郎 笔妙古今无。何如莫扫鹅溪绢,留取 天吴 紫凤图。’”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愿将十丈鵞溪绢,再作青青玉笋图。”亦省称“ 鹅溪 ”。 宋 苏轼 《文与可有诗见寄次韵答之》:“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 宋 黄庭坚 《题郑防画夹》诗之二:“欲写 李成 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清 吴伟业 《画兰曲》:“闻道罗幃怨离索,麝煤鵞绢閒常作。”
《國語辭典》:简素(簡素)  拼音:jiǎn sù
1.竹简与绢帛,古时用来写字。《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论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未或能尽。」
2.简单朴素。《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博览坟籍,立身简素。」
《漢語大詞典》:雪练(雪練)
(1).洁白的绢帛。 宋 史达祖 《风入松·茉莉花》词:“人卧碧纱幮浄,香吹雪练衣轻。”《水浒传》第五四回:“那马浑身墨锭似黑,四蹄雪练价白。”《三侠五义》第三一回:“遥望江面一带,水势茫茫,犹如雪练一般。”
(2).比喻明洁的水流。语本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弄溪赋》词:“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崩腾决去,雪练倾河。” 元 陈旅 《为萧元泰题龙虎山岩图》诗:“清溪浮空引雪练,远岫隔水来烟鬟。” 清 魏源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一:“空濛空翠间,雪练崩奔起。”
《漢語大詞典》:素缣(素縑)
白色的绢帛。宋书·恩倖传论:“素縑丹珀,至皆兼两。” 唐 蒋防 《霍小玉传》:“请以素縑,著之盟约。”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 巨济 先唱云:‘凭谁妙笔,横扫素縑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 钱塘 湖上图。’”
分類:白色绢帛
《漢語大詞典》:三调(三調)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漢語大詞典》:绵帛(綿帛)
亦作“緜帛”。 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 河东 太守 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 百年 室家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緜帛。”
分類:丝绵绢帛
《漢語大詞典》:蛟绡(蛟綃)
传说鲛人所织的丝织品。泛指绢帛。蛟,通“ 鮫 ”。亦喻轻烟细雨。 唐 罗隐 《江南行》:“江烟溼雨蛟綃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宋 陆游 《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美人再拜乞利市,醉墨飞落生蛟綃。”参见“ 蛟綃纱 ”。
《漢語大詞典》:蛟绡纱(蛟綃紗)
传说鲛人所织的丝织品。蛟,通“ 鮫 ”。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南海出蛟綃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餘金,以为服,入水不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