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鹅溪绢(鵝溪絹)
亦作“鵞溪绢”。 产于 四川省 盐亭县 鹅溪 的绢帛。 唐 代为贡品, 宋 人书画尤重之。《新唐书·地理志六》:“ 陵州 仁寿郡 ,本 隆山郡 , 天宝 元年更名。土贡:麩金、鹅溪绢、细葛。”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余尝戏作小诗,用 少陵 事云:‘百尺寒松老干枯, 韦郎 笔妙古今无。何如莫扫鹅溪绢,留取 天吴 紫凤图。’”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愿将十丈鵞溪绢,再作青青玉笋图。”亦省称“ 鹅溪 ”。 宋 苏轼 《文与可有诗见寄次韵答之》:“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 宋 黄庭坚 《题郑防画夹》诗之二:“欲写 李成 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清 吴伟业 《画兰曲》:“闻道罗幃怨离索,麝煤鵞绢閒常作。”
《漢語大詞典》:雪练(雪練)
(1).洁白的绢帛。 宋 史达祖 《风入松·茉莉花》词:“人卧碧纱幮浄,香吹雪练衣轻。”《水浒传》第五四回:“那马浑身墨锭似黑,四蹄雪练价白。”《三侠五义》第三一回:“遥望江面一带,水势茫茫,犹如雪练一般。”
(2).比喻明洁的水流。语本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弄溪赋》词:“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崩腾决去,雪练倾河。” 元 陈旅 《为萧元泰题龙虎山岩图》诗:“清溪浮空引雪练,远岫隔水来烟鬟。” 清 魏源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一:“空濛空翠间,雪练崩奔起。”
(2).比喻明洁的水流。语本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弄溪赋》词:“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崩腾决去,雪练倾河。” 元 陈旅 《为萧元泰题龙虎山岩图》诗:“清溪浮空引雪练,远岫隔水来烟鬟。” 清 魏源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一:“空濛空翠间,雪练崩奔起。”
《漢語大詞典》:三调(三調)
(1). 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 世谓之三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漢語大詞典》:绵帛(綿帛)
亦作“緜帛”。 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 河东 太守 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 百年 室家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緜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