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新译(新譯)
新的译本。佛教徒称 唐 代以下的 汉 译经典。亦有将 后秦 高僧 鸠摩罗什 的译经称作新译者。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他把 罗什 的翻译称为新译,其前的翻译,统名旧译。”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再就翻译的文体说, 玄奘 也超过了各家,一般称之为新译。”
《漢語大詞典》:竺典
佛教经典。 明 袁宗道 《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道德》《南华》以及竺典亦多涉猎,挥麈援毫,往往有效。” 明 袁宗道 《寄三弟书》:“自弟出京后,此女能通竺典,诵《金刚经》时有问答,皆出意外。” 明 寂灯 《小除夜示学人》诗:“竺典当尊重,凡情莫浪攀。”
《漢語大詞典》:汉注(漢注)
汉 代学者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古籍所作的注解。 汉 注对古代注释、训诂等有重大的影响。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兴时代:“ 汉 注古奥, 唐 疏繁复,初学先看注疏,人必畏难,当以近人经説先之。” 张舜徽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我们考证一名一物,乃至经济、宗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都非倚靠传注,不容易了解书中内容。参考旧的解释,首先必须钻研 汉 注。”
《漢語大詞典》:雅学(雅學)
(1).正道之学。指儒家经典之学。《孔丛子·与子琳书》:“侍中 子国 ,明达渊博,雅学絶伦,言不及利,行不欺名。”
(2).指诗学。 五代 齐己 《吟兴自述》:“前习都由未尽空,生知雅学妙难穷。”
《漢語大詞典》:章句学(章句學)
汉 儒所创的一种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所重在于解释篇章字句,而不在阐发大义。后汉书·韩韶传:“﹝ 韩韶 ﹞子 融 ,字 元长 ,少能辨理,而不为章句学。”
《国语辞典》:十宗  拼音:shí zōng
中国佛教华严宗将印度佛教流派和经典判分成十宗。一、法我俱有宗,谓犊子部等;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部等;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七、一切皆空宗,谓《般若经》等;八、真德不空宗,谓《楞伽经》等;九、相想俱绝宗,谓《维摩经》等;十、圆明具德宗,谓《华严经》等。
《漢語大詞典》:典术(典術)
(1).谓经典之学。 汉 蔡邕 《故太尉桥公庙碑》:“公禀性贞纯,幼有弘姿,刚而不虐,威而不猛,闻仁必行,睹义斯居,文以典术,守以继固。”
(2).官名。 明 设阴阳学官,府曰正术,州曰典术,县曰训术。见明史·职官志四。 明 樊鹏 《何大复先生行状》:“生祖 鑑 为典术,有阴德,称於乡里。”
分類:官名经典
《漢語大詞典》:九经库(九經庫)
贮藏儒家经典的库房。喻博学。新唐书·谷那律传:“﹝ 谷那律 ﹞ 魏州 昌乐 人, 贞观 中,累迁国子博士。淹识羣书, 褚遂良 尝称为‘九经库’。”
《漢語大詞典》:七典
七部儒家经典。 汉 代提倡“孝治”,宣扬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径》,连同春秋五经,合称七经或七典。 清 黄生 义府卷下:“七典即七经,汉人以论语孝经与五经而七。”参见“ 七经 ”。
《漢語大詞典》:七经(七經)
(1). 汉 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 东汉 《一字石经》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唐 李贤 注作《乐》春秋论语; 宋 刘敞 《七经小传》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 清 康熙 《御纂七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净土宗的七种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漢語大詞典》:仙人箓(仙人籙)
指神仙秘籍或道教经典。 唐 陈子昂 《南山家园独坐思远率成十韵》:“凤藴仙人籙,鸞歌素女琴。” 唐 王维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诗:“洞有仙人籙,山藏太史书。” 赵殿成 注:“隋书·经籍志: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亦省称“ 仙籙 ”。 唐 钱起 《幽居春暮书怀》:“仙籙满牀閒不厌,《阴符》在篋老羞看。”《西游记》第四回:“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籙,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挡,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 龟年 疏懒,难随妙工;辞家竟把仙籙诵。”
《漢語大詞典》:道典
佛道的经典。 宋 陆游 《南唐书·周惟简列传》:“ 后主 手疏言 惟简 託志妙门,存心道典。”
分類:佛道经典
《漢語大詞典》:赡部洲(贍部洲)
佛教经典中所称的四大洲中的南部洲名,因赡部树得名,为人类等居处。《华严经·光明觉品》“百亿 阎浮提 ” 唐 澄观 疏钞:“初中 阎浮提 者,新云 赡部 ,《俱舍》云: 阿耨达池 岸有树,名赡部,因以名洲;提者,此云洲也……钞:《俱舍》云者,即第十一论释 无热池 竟,云於此池侧,有赡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 赡部洲 ,或依此果以立洲号,论更不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七金山外,乃咸海也。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 毘提訶洲 ,南 赡部洲 ,西 瞿陀尼洲 ,北 拘卢洲 。”《西游记》第一回:“感 盘古 开闢,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 胜神州 ,曰西 牛贺洲 ,曰南 赡部洲 ,曰北 俱芦州 。”亦省称“ 赡部 ”、“ 赡洲 ”。 唐 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四望穷沙界,孤标出 赡洲 。”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登之者,若身在梵天;瞻之者,觉神离 赡部 。”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自注:“大千秋色在眉头,看徧翠煖珠香,重游 赡部 。”参见“ 四大洲 ”。
《國語辭典》:四大洲  拼音:sì dà zhōu
佛教宇宙观中,以须弥山为世界的中心,四边咸海之中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言洲异者,谓四大洲,一南赡部洲,二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四北俱卢洲。」也作「四天下」。
《漢語大詞典》:慧藏
佛教经典分经、律、论三部分,是为三藏,亦称慧藏。亦特指其中的论藏。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种围陀,在家必习;三品慧藏,入道弥通。”参见“ 三藏 ”。
《國語辭典》:三藏  拼音:sān zàng
佛教用语:(1)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经藏是指以佛说法的形式创作的典籍;律藏虽同是以佛说的形式,但内容都和戒律有关;论藏是佛弟子或后世论师阐释经义的作品。宋。承迁〈金师子章序〉:「设有说道超他,入经藏,对三藏胜论议人否?」(2)三藏法师的简称。参见「三藏法师」条。唐。阎朝隐〈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證圣年中奉敕与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华严经。」
《漢語大詞典》:贝藏(貝藏)
指佛经。藏,佛教经典。古 印度 人书之于贝叶上,故称。 宋 洪适 《广州狱空道场疏》:“爰啟梵筵,广敷贝藏,拔沉冤于既往,严浄福以无边。”
《國語辭典》:释藏(釋藏)  拼音:shì zàng
佛教的经典。指经、律、论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