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豪纤(豪纖)
比喻极细微的事物。豪,通“ 毫 ”。三国志·魏志·方技传“以光休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灵蓍者,二仪之明数,阴阳之幽契,施之於道则定天下吉凶,用之於术则收天下豪纤。”
分類:细微事物
《漢語大詞典》:忽杪
极言细微。 汉 徐干 中论·智行:“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慑,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辨物居方,禳祸於忽杪,求福於未萌。”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五:“所以显微镜,西洋製最巧,能拓小为大,遂不遗忽杪。”
分類:细微
《漢語大詞典》:絮缕(絮縷)
棉絮与丝缕。泛指细微之物。宋史·食货志上二:“起居舍人 程克俊 言, 河南 父老,苦 豫 烦苛久矣。赋敛及於絮缕,割剥至於果蔬。”
《漢語大詞典》:边撩(邊撩)
亦作“ 边橑 ”。 喻细微之事。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虽復 河 清海竭,终无增景於边撩。” 章樵 注:“边撩,柳之边梢也,借諭言细微之事。” 明 汤显祖 《匡山馆赋为友人豫章胡孟弢作》:“书盈唐述,赋满边橑。”
分類:细微
《漢語大詞典》:毫芥
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南史·沈攸之传:“唯 攸之 、 张兴世 约勒所部,不犯毫芥,诸将以此多之。”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启》:“求小善於毫芥,顾正礼於二龙。”亦指事物的细微之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分類:细微事物
《漢語大詞典》:纤理(纖理)
细微的事理。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歷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分類:细微事理
《漢語大詞典》:胫毛(脛毛)
谓物之细微者。犹言一丝一毫,多指个人得失。韩非子·五蠹:“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脛毛不改。”韩非子·显学:“今有人於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漢語大詞典》:纹丝(紋絲)
细纹。借指极为细微的痕迹。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落战》:“通讯员一看那墙还是一色黄泥土墙,连一个纹丝也没有,吃了一惊,赶紧叫。”参见“ 纹丝不动 ”。
《國語辭典》:纹丝不动(紋絲不動)  拼音:wén sī bù dòng
丝毫不动。如:「卫兵站得纹丝不动,好似假人。」
分類:一点儿
《漢語大詞典》:微忽
极言细小;隐约细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幽间之行,独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顺信者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人之与天,多此类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 清 方苞 《读〈仪礼〉》:“乃使戔戔於登降进反之仪,服物采色之辨,而相较於微忽之间,不亦末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那黎明后清明爽健的劳作之歌,还依稀微忽。”
《漢語大詞典》:属丝言(屬絲言)
如丝般连续而细微的话语。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因以“属丝言”指王者之言。 北周 庾信 《奉和法筵应诏》:“风飞扇天辨,泉涌属丝言。”
《漢語大詞典》:幺蔑
细微,微小。 晋 傅咸 《小语赋》:“ 景差 曰:‘幺蔑之子,形难为象。晨登蚁埃,薄暮不上。朝炊半粒,昼復得酿。亨一小蝨,饱于乡党。’”按,酿,当作“饟”。
分類:细微微小
《漢語大詞典》:豪细(豪細)
指细微之物。豪,通“ 毫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
《漢語大詞典》:眇少
细微,渺小。 明 何景明 《述归赋》:“殫仁义之遐风兮,畧眇少之陋观。”
分類:细微渺小
《漢語大詞典》:氂虱
喻极细微之物。语本列子·汤问:“ 昌 ( 纪昌 )以氂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清 钱谦益 《眼镜篇》:“蝇头躉尾如儿拳,氂虱岂必非轮悬。”
分類:细微
《漢語大詞典》:涟波(漣波)
细微的水波。 叶紫 《星》第一章:“湖水,碧绿的,清澈的飘流着,起着细细的涟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分類:细微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