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私了  拼音:sī liǎo
自行私下处理、解决。如:「这起车子擦撞事故,因为受损不严重,所以双方就和解私了。」《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
《漢語大詞典》:捅楼子(捅樓子)
引起纠纷;惹祸。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又要给我捅楼子?”亦作“ 捅漏子 ”。《全国优秀短篇曲艺集·唐僧行贿》:“猴儿哥呀,你千万别去捅漏子,因小失大划不来!”
分類:纠纷惹祸
《國語辭典》:寻事生非(尋事生非)  拼音:xún shì shēng fēi
故意制造事端,引起纠纷。如:「你可别再寻事生非,让老父为你劳神担忧了!」
《國語辭典》:咬群  拼音:yǎo qún
牲口咬踢同夥使不得安宁。也指人处众而欺凌其同辈。《金瓶梅》第一二回:「我几次因他再三咬群儿口嘴伤人,也要打他哩!」《醒世姻缘传》第一二回:「一堂和尚叫你这个俗人在里边咬群。」
《國語辭典》:息事宁人(息事寧人)  拼音:xí shì níng rén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后多指调停纷争,以使彼此相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国语辞典》:七灭诤法(七灭诤法)  拼音:qī miè zhēng fǎ
佛教用语。佛教解决僧团纠纷的七种方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五○:「佛告诸苾刍,有七灭诤法应当修学。」
《国语辞典》:两伊战争(两伊战争)  拼音:liǎng yī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伊朗与伊拉克两国因为领土纠纷与宗教、种族冲突等多重因素爆发战争。战事持续至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由联合国居中调停结束,双方皆自称胜利。战争对城市及两国产油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伊拉克并且使用毒气攻击伊朗士兵与平民。
《国语辞典》:是非人我  拼音:shì fēi rén wǒ
人际间各种对错纠纷的复杂关系。元。丘处机〈玉炉三涧雪。夜宿磻溪古庙〉词:「是非人我绝谈论,复返生前混沌。」元。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你做了酒色财气,你辞了是非人我,今日个老柳惹上仙风,和小桃都成正果。」
《国语辞典》:纷争不已(纷争不已)  拼音:fēn zhēng bù yǐ
纠纷争执不止。如:「何必为了这么点芝麻绿豆的小事而纷争不已呢?」
《国语辞典》:居中调停(居中调停)  拼音:jū zhōng tiáo tíng
法律上指居于两者之间而调解其纠纷。
《国语辞典》:拉便宜手儿(拉便宜手儿)  拼音:lā pián yí shǒu ér
表面上为人排解纠纷,暗地里却助甲方攻击乙方。如:「这人表面上虽是个和事佬,但暗地里却是拉便宜手儿。」
《国语辞典》: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拼音:yī zhī wǎn bù xiǎng,liǎng zhī wǎn dīng dāng
形容人一多便容易发生口角、起纠纷。《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俗话说得好:『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冒得官自从娶了那个二婚头,常常家里搬弄口舌,挑是非。」
《国语辞典》:不是冤家不聚会(不是冤家不聚会)  拼音: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huì
形容人会碰在一起发生矛盾、纠纷或情感问题,都是缘分注定好的。通常指今世成为情人或亲人,须有前世缘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也作「不是冤家不聚头」。
《国语辞典》:挑拨是非(挑拨是非)  拼音:tiǎo bō shì fēi
假借事端无中生有,制造纠纷。如:「心术不正的人,最喜欢挑拨是非。」「他们俩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你就别在那儿挑拨是非了。」
《国语辞典》:调停人(调停人)  拼音:tiáo tíng rén
担任调解纠纷的第三者。如:「调停人在处理争端时,必须公正,才能消弭不满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