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等不及  拼音:děng bù jí
等不住、迫不及待的。如:「菜才上桌,他们等不及就先动碗筷了。」《红楼梦》第八四回:「宝钗明知是这个原故,也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他母亲吃了。」
《漢語大詞典》:繁迫
繁多而紧迫。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程子 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今功课繁迫,未能如此。”
分類:繁多紧迫
《國語辭典》:紧张(緊張)  拼音:jǐn zhāng
1.急迫。如:「情势紧张」。
2.情绪惶恐不安。如:「每次考试我都感到十分紧张。」
3.大陆地区指供应不足,难以应付。如:「现在火车票很紧张,一般人根本买不到票。」
《漢語大詞典》:闲不容发(閒不容髮)
亦作“间不容髮”。
(1).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或事物很精密。语出大戴礼记·曾天子圆:“律居阴而治阳,厤居阳而治阴,律厤迭相治也,其閒不容髮。”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张登 长於小赋,气宏而密,间不容髮,有织成隐起往往蹙金之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小手》:“随有石如卵大,飞落窥者面旁,相去颧颊,间不容髮。”
(2).比喻时间紧迫,事机危急。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係絶於天,不可復结;坠入深渊,难以復出。其出不出,閒不容髮。”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此明白之理,皎如日月,得失之几,间不容髮。”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他说他前后两个人都死了,他躲闪了一下,总算幸免。这种间不容发的生死之际也够人深长思了。”
《国语辞典》:烧眉之急(烧眉之急)  拼音:shāo méi zhī jí
形容事情紧迫危急,像火烧眉毛般。《三国演义》第六○回:「贼兵犯界,有烧眉之急;若待时清,则是慢计也。」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三出:「望乞员外借贷些须,以救烧眉之急。」也作「燃眉之急」。
分类:紧迫危急
《国语辞典》:急征重敛(急征重敛)  拼音:jí zhēng zhòng liàn
紧迫催讨税捐,并加倍徵收。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知黩武穷兵之长乱,知急征重敛之剿财。」
《国语辞典》:计穷势蹙(计穷势蹙)  拼音:jì qióng shì cù
计谋用尽,形势紧迫。《元史。卷一六八。陈祐传》:「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
《国语辞典》:赶时间(赶时间)  拼音:gǎn shí jiān
时间仓促而紧迫。如:「我正赶时间,有事请长话短说。」
《國語辭典》:风檐寸晷(風檐寸晷)  拼音:fēng yán cùn guǐ
晷,日影、时间。风檐寸晷指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每一分的时间。形容旧时科举考试分秒必争情形。《歧路灯》第一○二回:「到了场期日迫,只得把功令所有条见略为照顾,以求风檐寸晷,有驾轻就熟之乐。」也作「风檐寸晷」。
《國語辭典》:风檐寸晷(風簷寸晷)  拼音:fēng yán cùn guǐ
形容旧时科举考试中分秒必争的情形。明。汤显祖《还魂记》第四一出:「呀!风檐寸晷,立扫千言,可敬可敬。」也作「风檐寸晷」。
《漢語大詞典》:慌促
慌张;匆忙;紧迫。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丞相有何事,这等慌促。”《水浒传》第一一七回:“ 宋江 正慌促间,只听得南军后面,喊杀连天,众军奔走。”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当时 金奴 道:‘一时慌促搬来,缺少盘费。告官人,有银子乞借应五两,不可推故。’” 孙犁 《白洋淀纪事·正月》:“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核计核计吧!”
《漢語大詞典》:机不容发(機不容髮)
比喻时机紧迫。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追数千出柙走险之兕虎,殴使归闲就勒,机不容髮,计不反顾,天也,非人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事变之来,机不容髮,事后追悟,与不悟同。”
分類:时机紧迫
《国语辞典》:抢命(抢命)  拼音:qiǎng mìng
抢救生命。形容非常紧迫。《红楼梦》第五十回:「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
《漢語大詞典》:徘徊不定
在难于接受的或同样紧迫的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为难犹豫。例如:在爱和恨之间徘徊不定。
《國語辭典》:戎马倥偬(戎馬倥傯)  拼音:róng mǎ kǒng zǒng
形容军务迫切、繁忙。《花月痕》第六回:「两月以前,戎马倥偬;岂知今日群花围绕,玉软香温?」
《國語辭典》:燃眉之急  拼音:rán méi zhī jí
像火烧眉毛般紧迫。形容事态严重,情况危急。《英烈传》第五三回:「此时正是燃眉之急,岂不用他?」《彭公案》第一三九回:「就是师父知道,我是为燃眉之急,他二老也难怪我。」也作「烧眉之急」。
分類:紧迫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