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呓语(囈語)  拼音:yì yǔ
1.说梦话。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卧,于梦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座皆云:『吕蒙呓语通周易。』」《聊斋志异。卷一。贾儿》:「伺母呓语,急启灯,杜门声喊。」
2.比喻无稽之谈。如:「我不相信这种呓语会出自他的口中,一定有人造谣生事。」
《漢語大詞典》:重浊(重濁)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漢語大詞典》:迷昏
(1).昏迷,神志不清。《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原来 刘璞 病得身子虚弱,被鼓乐一震,故此迷昏。” 萧红 《生死场》十四:“ 金枝 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的迷昏。”
(2).受诱惑致使昏聩糊涂。 茅盾 《子夜》一:“您准是给那只烂污货迷昏了啦!” 钱锺书 《围城》四:“他给女人迷昏了头,全没良心。”
《國語辭典》:瞢瞢  拼音:méng méng
晦暗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六。瞢》:「阴征南,阳征北,物失明,贞莫不瞢瞢。」
分類:昏昧糊涂
《國語辭典》:风魔(風魔)  拼音:fēng mó
1.受惑而神魂颠倒。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
2.发疯、疯狂。元。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且装风魔,行乞于市则个。」《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依随著他,上庙就去上庙,游山就去游山……风魔了个足心足意。」
《漢語大詞典》:昏忘
谓糊涂健忘。梁书·刘显传:“ 约 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也。’” 唐 杜甫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忘集。”
分類:糊涂健忘
《漢語大詞典》:狂惑
(1).精神错乱;疯癫。荀子·荣辱:“人之有斗,何哉?我欲属之狂惑疾病邪,则不可。”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洋 ﹞沉酗既久,弥以狂惑,至於末年,每言见诸鬼物,亦云闻异音声。”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 检 病狂惑,一日屡以掌批烈妇之颊,人皆谓不堪。”
(2).不明事理,糊涂。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臣今年老,耳目不聪,以狂惑之心,无能益国,窃观金匱第八,其可伤也。”
(3).狂妄昏惑。管子·形势解:“狂惑之人,告之以君臣之义,父子之理,贵贱之分,不信圣人之言也,而反害伤之。”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 夫差 狂惑,贼杀 子胥 ; 句践 至贤, 种 曷为诛?”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 荆卿 絶臏以报 燕 , 樊公 含悲而授首,皆下愚之狂惑,岂上智之攸取哉!” 清 王夫之 《知性论》:“惝怳以测其影,斯问而益疑,学而益僻,思而益甚其狂惑。”
(4).用为自谦之词。汉书·晁错传:“昧死上狂惑屮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财择。”
《國語辭典》:昏眊  拼音:hūn mào
1.视力模糊,看不清楚。唐。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眊重膇,意以为常。」
2.头脑糊涂,不明事理。《宋史。卷三○三。魏瓘传》:「晚昏眊,纵私人乱法,日笞扑无罪吏卒。」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二六出:「朝廷昏眊纵奸谋,淹弃吾曹如寇雠。」也作「昏耄」。
3.老迈。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如今明皇年已昏眊,杨国忠、李林甫播弄朝政。」《红楼梦》第五九回:「那婆子本是愚顽之辈,兼之年近昏眊,惟利是命。」
《漢語大詞典》:聩聩(聵聵)
昏聩糊涂。 汉 扬雄 《太玄·玄攡》:“晓天下之聵聵,莹天下之晦晦者,其唯玄乎!” 宋 苏轼 《与米元章书》之二:“天下岂常如我辈聵聵邪?”
分類:昏聩糊涂
《國語辭典》:迷头(迷頭)  拼音:mí tóu
糊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太太听了,好不欢喜,那知他这个头,磕的一点儿不迷头。」
《漢語大詞典》:迷塞
(1).糊涂,不开窍。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粗知古今,可胜感励;恨当迷塞,曷用极偿?” 宋 叶适 《总干黄公行状》:“惟荒哀迷塞,不能次第其辞,而以属於子也,若何而可?”《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这孩子恁般愚鲁,想是心窍中迷塞之故。”
(2).犹迷失。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后数年再游,则其僧已亡,故道迷塞矣。”参见“ 迷失 ”。
《國語辭典》:迷失  拼音:mí shī
1.迷惑而无法分辨。《晋书。卷七八。列传。陶回》:「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文明小史》第四回:「不料多走了路,迷失路途,不忙问怎的。」
2.丢掉、失去。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等孩儿长大时年,交付他收执依然,遮莫杀颠沛流离,休迷失水木根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小的妻子久为杨化冤魂所附,真性迷失。」
《國語辭典》:邋遢  拼音:lá ta
1.不整洁或做事不谨慎。如:「他真是生性邋遢,身上那套西装居然已经连穿三个月没洗了。」或读为ㄌㄚ 。ㄊㄚ lā ta。
2.拖著脚步走路。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眼见得路迢遥、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瘦马。」或读为ㄌㄚ 。ㄊㄚ lā ta。
3.极为疲累、浑身无力。《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你们瞧著罢,回来到了这里,横竖也邋遢了!」或读为ㄌㄚ 。ㄊㄚ lā ta。
《漢語大詞典》:昏默
(1).糊涂沉默。 唐 柳宗元 《愚溪对》:“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当有预备》:“今之一往直前,固胜于前之昏默,而一或不慎,则自蹈于危机,将不止于不能达其目的而止。”
(2).形容虚无寂静,不可测知。《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晋 郭象 注:“窈冥、昏默,皆了无也。” 成玄英 疏:“至道精微,心灵不测,故寄窈冥深远,昏默玄絶。”
(3).茫然若人失的样子。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上不忍归行宫,於巷中倚杖欹首而立。圣情昏默,久而不进。”
《漢語大詞典》:昏谬(昏謬)
亦作“ 昏繆 ”。
(1).糊涂乖谬;荒谬。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宣王 称疾困篤…… 胜 不能觉”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 宣王 乃復阳为昏谬,曰:‘君方到 并州 ,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郑清之》:“ 赵崇雋 上书歷陈其昏繆贪污之过,亦解綬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现查知该参将所请练兵百名,其中即多係领有富有票者,实堪骇异。似此昏谬粗率,一旦有警,必然貽误事机。”
(2).指荒谬之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奇怪的日历》:“但如此奇怪的日历,先前却似乎未曾出现过,岂但‘宜剃头捕捉’,表现其中一年一年的加增昏谬而已哉!”
《漢語大詞典》:眊然
(1).昏聩糊涂貌。 唐 皇甫湜 《吉州刺史厅壁记》:“召詰其官,皆眊然如酲。”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府尹至寺时,众僧方归,置宴窟中,初亦眊然不察三妇之遁也。”
(2).眼迷糊貌。 明 唐顺之 《答周约庵中丞书》:“即如读书为文,本是嗜好,近或挟册读未数行,輒眊然而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