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墐涂(墐塗)
用泥涂抹。《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治廪繫桥,运输租赋,除道理梁,墐涂室屋。”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山木行翦伐,江泥宜墐涂。”
粘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涂” 汉 郑玄 注:“谨当为墐,声之误也。墐涂,涂有穰草也。” 宋 苏轼 《留别廉守》诗:“编萑以苴猪,墐涂以涂之。”
《漢語大詞典》:堇泥
粘土。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城中无食,米斗直钱五十緡,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太半。” 胡三省 注:“堇泥,黏土也。”
分類:粘土
《國語辭典》:青泥  拼音:qīng ní
青色的污泥。唐。韩愈病鸱〉诗:「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宋。苏轼次韵答王定国〉诗:「传闻都下十日雨,青泥没马街生鱼。」
《漢語大詞典》:青泥城
古地名。在今 陕西 蓝田县 南。 东晋 刘裕 遣将入 武关 ,进屯于此,大败 后秦 之兵。元和郡县志·京兆府上:“县理城,即 嶢柳城 也,俗亦谓之 青泥城 。 桓温 伐 苻健 ,使将军 薛珍 击 青泥城 ,破之,即其处也。” 张驹贤 考证:“‘泥’作‘埿’,与 嶢柳 非一地…… 顾祖禹 曰:‘ 嶢柳城 ,今 蓝田县 治。 青泥城 ,在县南七里。’”
《漢語大詞典》:青泥岭(青泥嶺)
岭名。在今 甘肃省 徽县 南。历来为 甘 陕 入 蜀 之要途。元和郡县志·兴州:“ 青泥岭 ,在县( 长举 )西北五十三里 接溪山 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 青泥岭 。”
分類:甘肃历来
《國語辭典》:土墙(土牆)  拼音:tǔ qiáng
以土砌成的墙面或阻挡物。如:「这道土墙,禁不住大水冲刷,终于坍塌了。」《三国演义》第四一回:「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
《國語辭典》:壤土  拼音:rǎng tǔ
1.土地。《战国策。秦策四》:「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地于楚。」
2.以适当比例的细砂和黏土混合而成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能保水及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漢語大詞典》:面沙
在粘土地上加沙,以改良土壤。《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简阳县解放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的生产计划》:“一种是死黄泥,需要面沙的四百五十一亩。”
《國語辭典》:砂锅(砂鍋)  拼音:shā guō
砂土烧制的锅。多用于烹煮食物或熬药。如砂锅鱼头。
《漢語大詞典》:砂壶(砂壺)
用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陶质壶类之一。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茗注莫妙於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於 阳羡 ,是人而知之矣。”参阅 明 许次纾 《茶疏·瓯注》
《國語辭典》:赭石  拼音:zhě shí
自然产生而混有黏土的赤铁矿。因含氧化铁或氧化锰等,一般呈棕色,间亦有呈土黄色或红色者,可做颜料。
《漢語大詞典》:墐泥
用粘土和的泥。旧五代史·僭伪传·刘守光:“又以墐泥作钱,令部内行使。”
分類:粘土土和
《漢語大詞典》:埴坟(埴墳)
书·禹贡:“厥土赤埴坟。” 孔 传:“土黏曰埴。”后以“埴坟”指轻粘土和壤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稻宜:“土脉坚紧者,宜耕垄,叠块压薪而烧之。埴坟鬆土不宜也。”
分類:粘土土和
《漢語大詞典》:熟料
经过加工的原料,特指高温煅烧过的粘土。
《國語辭典》:土坯  拼音:tǔ pī
尚未入窑烧过的砖瓦、陶瓷器皿半成品。《西游记》第四四回:「那车装的都是砖瓦、木植、土坯之类。」
《漢語大詞典》:围堰
围绕基坑施工区修筑的、用以用施工区的水排除的一种临时性不透水的构筑物(如填有粘土的板桩或金属板)
《漢語大詞典》:碗泥
烧制瓷器用的纯净粘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 阿兴 给一家碗窑上去做工,而 阿艾 替那家碗窑挑碗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她弯着身子挖掘着白垩土,然后又把碗泥弯着身子挑下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