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5
词典
3
分类词汇
12
分类词汇
推类
反隅
自反
知类
类求
推及
隅反
科比
流比
闻一知十
一隅三反
充类至尽
《漢語大詞典》:
推类(推類)
犹类推。谓比类而推究。
《
墨子·经下
》
:“推类之难,説在﹝名﹞之大小。” 汉
王充
《
论衡·实知
》
:“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 宋
苏轼
《郊祀奏议》
:“ 秦 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以意推类而已。”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唯索缕、采药、辟兵、却病之事兴作甚多,后世推类,或并以造竟。”
分類:
类推
比类
推究
《漢語大詞典》:
反隅
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语本
《
论语·述而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宋
程大昌
《
考古编·中庸论一
》
:“苟去圣日远,又不得天下英才以教,而徒执反隅故法,则恐微言由己而絶,故寧极书所得,以待知者。”
分類:
类推
由此
《國語辭典》:
自反
拼音:
zì fǎn
1.自我反省,反求诸己。《礼记。学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恢复原来的面貌。《庄子。天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分類:
反躬自问
汉字
犹自
自相矛盾
自行
自止
类推
恢复
回返
有些
形声
自己
自然
反省
折回
构成
单字
相切
《漢語大詞典》:
知类(知類)
谓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
《商君书·修权》
:“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
《
礼记·学记
》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郑玄 注:“知类,知事义之比也。” 唐 周鋮
《同人于野赋》
:“辨方知类,视险如夷。”
分類:
懂得
得事
类比
依类
类推
推理
《漢語大詞典》:
类求(類求)
依类推求。 清
章学诚
《
文史通义·博约中
》
:“或曰, 苏氏 之类求, 韩氏 之鉤玄提要,皆待问之学也,子谓不足以成家矣。”
分類:
依类
类推
推求
《國語辭典》:
推及
拼音:
tuī jí
类推而及。如:「推及各处」。
分類:
推及
推广
类推
《國語辭典》:
隅反
拼音:
yú fǎn
类推。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分類:
指类
类推
一端
《漢語大詞典》:
科比
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
《
后汉书·桓谭传
》
:“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 李贤 注:“科谓事条,比谓类例。”
分類:
事例
援引
律令
条文
类推
《漢語大詞典》:
流比
同类比照类推。 北齐
颜之推
《
颜氏家训·文章
》
:“世人或有文章引
《
诗
》
‘伐鼓渊渊’者,
《
宋书
》
已有屡游之誚;如此流比,幸须避之。”
《宋书·殷琰传》
:“去冬开天之始,愚迷者多,如足下流比,进非社稷宗臣,退无顾命寄託,朝廷既不偏相嫌责,足下亦復无所独愧。”
分類:
同类
类比
比照
类推
《國語辭典》:
闻一知十(聞一知十)
拼音:
wén yī zhī shí
形容人禀赋聪敏,领悟力、类推力强。语本《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分類:
推知
聪明
类推
《國語辭典》:
一隅三反
拼音:
yī yú sān fǎn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能依循事理举一反三。明。黄梨州〈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乾初括磨阳习,一隅三反。」
分類:
类推
由此
《國語辭典》:
充类至尽(充類至盡)
拼音:
chōng lèi zhì jìn
将事物比照类推至极处,把意义引申到极点。语本《孟子。万章》:「夫谓『非其有而取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分類:
同类
比照
类推
道理
极点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