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傅作雨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傅作雨(1543年—1611年),字元化,号楚筑,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民籍,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傅作雨中隆庆四年(1570年)湖广乡试第二十八名,会试第三十九名,万历二年(1574年)登甲戌科进士第二甲第四十九名。初授户部主事,改吏部主事,历任员外郎,十一年(1583年)二月升江西左参政,入觐后于十四年(1586年)正月升四川按察使,改任山西右布政使,十六年(1588年)十二月调补浙江右布政使,次年(1589年)五月改山东左布政使,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升南京光禄寺卿,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升南京太常寺卿。

人物简介

维基
高维垣,号岩筑,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军籍。同进士出身。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河南乡试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初授黄州府推官,以枉杀人,改调,后官至大同府知府,祀乡贤。
史元调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史元调,字鼎如,号筑岩,直隶镇江府金坛县籍,溧阳县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应天府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吏部观政时,两次上疏申雪父亲工部主事史维堡为朱长世连累革职之冤。后授江陵县知县,崇祯五年因将楚藩为盗害民的宗室沉江,被惠王朱常润弹劾其擅自杀人,被逮入狱,之后革职为民。崇祯十五年,巡按汪承诏举荐他复职,推辞不出,卒后入祀江陵名宦祠。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二十二
贞良,字元孩,昌言季子。崇祯癸未,以五经成进士。明年,闯贼破京,徒步奔亡,达南都,授礼部主事。典广东试,未达境而南都破,羁栖野寺,衣食不给,竟流离以死。初,贞良往粤,经里门,偕亲故酌酒城南湖上,谓坐客曰:少时见声名为世所指者,心慕之。自罹国难,见昔日负非常者,尽丧其生平,使世反以名为讳,要之,奇士必深沉自好,伏而不出。其词慷慨,有世道人心之虑。举坐改容。又举一觞曰:明日就道,恐此酒难重持也。举坐惊起,凄然洒涕。吁!先生可谓无愧其名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元孩,嘉兴人。崇祯癸未五经进士,有《狷石居遗槁》。
维基
谭贞良(1599年—1648年),字元孩,号筑岩。浙江嘉兴人。明末诗人、政治人物。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科会试,以五经中式,殿试后,崇祯帝亲自将其置于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次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贞良与石隆深匿不出,后穿著乞丐服装逃奔南京。担任礼部主事。隔年,南下主持广东乡试,尚未到达,南京已失守。谭贞良携家渡海至会稽。鲁王朱以海监国,授贞良福建道御史,改兵科给事中,建言请福建郑成功救兵,又率家室泛海七昼夜,抵达福建。不久,浙东陷落。谭贞良继续南下,在前往平和途中被歹徒袭击受伤,幸得老儒张念雪收留,又被迎入武功山,分宅居住。谭贞良同年进士史起明任职漳南副使,召其前往任职,未应。漳、泉兵乱后,贞良避往佛潭,不久病卒。清光绪《嘉兴县志》有传。
李岩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字筑夫,号南山。初为漆工,为人绘彩。后改学画,善写真,工山水人物,画栈道骡马尤善,用墨浓密,名噪一时。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孙峋,字萧筑,桐城人,嘉庆廪贡生,卒年三十五,有《秋雪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宝应人,初名天祜,字筑夫。事母孝。绝意科举,专治古文。有《白田诗文》、《异香集》。
吾定保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海盐人,字爰立,号筑岩。岁贡生。早岁即能诗。有《筑岩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上元人,字筑东。客武昌。善画梅。卒年八十余。有《芙蓉山馆诗》。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四
狄觐光,字筑坪,贵筑人。嘉庆庚申举人,官宣化知县。有《秋客百咏》、《燕黔诗钞》。

人物简介

维基
吴福年,原名梦龙,字竹言,号筑岩,浙江钱塘人,探花。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登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贵州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陕甘学政。咸丰三年(1853年)任会试同考官、广西学政。咸丰六年(1856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署日讲起居注官。咸丰七年(1857年)任上书房行走、照料恭亲王奕䜣读书。
徐受廉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受廉 (1853年—?),字计甫,号筑泉,广州驻防汉军正黄旗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8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傅怀光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傅怀光(1861年12月31日—?年),会试名傅良弼,字筑岩,号銮坡、瘦荪,安徽省广德直隶州人。光绪十五年己丑科乡试中式第26名举人,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53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37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捞月集
谷海鹰,一九六八年生于天津,业医信佛,归心净土。素耽诗词,二零零二年师从沽上半梦庐王蛰堪先生,师赐斋号唤云楼。近一心向佛,疏于吟咏,自改斋号为非非小筑。杂采众长,厌矫饰而尚清醇,忌叫嚣而求含蕴,虽未能至,而心向往之。有《捞月集》(诗词集)、《碎花一掬》(随笔)等。
捞月集·序
《捞月集序》  作者:熊盛元 津沽谷君海鹰,习医信佛,性耽吟咏。观其所作,立意遣辞,皆戛戛独造,鲜有抗手。其诗清旷,其词绵邈,得司空表圣“超诣”之境,所谓“少有道气,终与俗违”、“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是也。其所以将诗词集命名为“捞月”者,盖其戊申降世,生肖属猴也。夫“猴子捞月”,虽为动画电影之名,而其典实出《法苑珠林·愚戆·杂痴部》,略谓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至一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诸猕猴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曰:“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诸猕猴即如主语,辗转相捉。未几,树枝断折,一切猕猴皆堕井中。海鹰君以此名集,实蕴佛家动念辄妄、认有皆空之理,转觉山谷道人《沁园春》所叹“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汤义仍《还魂记·冥誓》所谓“是人非人心不别,是幻非幻如何说。虽则似空里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皆似未达一间。何则?以其情执太重,一如树神讥讽猕猴之偈所云“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月”也。由此可知,“捞月”一名,不惟已悟物象皆如幻影,起念尽为虚妄,亦隐含释氏三生因果之旨也。 《捞月集》中,时有宣说佛理之作,而所拈之境,则极烟水迷离之致。如 “明波蜕影碧参差,又是春光欲尽时。柳尚沈迷甘堕絮,花方彻悟拚离枝。耽禅孤阁餐霞早,爱月连宵入梦迟。廿载情丝今已竭,冰心只付片云知”(《暮春杂咏》)、“碧藕漙珠露,红蕉绾客襟。一年萍迹枉追寻,风撷辋川清韵,高柳付蝉吟。 欲借观花眼,来修逝水心。劫尘狂处叩青禽。几度魂迷,几度怨痕深。几度梦醒回首,天外响瑶琴”(《喝火令·乙酉生辰》)、“绝世琼姿难自处,隐向深宵,怕见蛾眉妒。卜得尘缘叹一缕,空劳星月题朱户。 天意何由悭会遇,谱倦残更,仙韵无人顾。玉骨支离眠瀣露,为谁痴守香如故”(《蝶恋花·昙花》)、“腊尾欣逢二度春,谁怜新岁守空尘?从知天道酬人道,一种炎凉共喜嗔”(《丙戌岁末立春 》)、“漫听寒蝉断续吟,些微幽思透商音。丁宁客羽还留梦,检点青痕莫染金。 云有态,水无心,水光云影两交侵。高天几许清凉意,却向红尘细细寻”(《鹧鸪天·早秋》)、“乞得冰轮作玉梭,鬘天织就忘情罗。恩经怨纬千千结,了却三生梦几多”(《无题十首》之九)……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诗语、禅理,毕竟是二非一,未可等同。钱默存先生《谈艺录》阐之曰:“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自广;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他人不过较诗于禅,沧浪遂欲通禅于诗。胡元瑞《诗薮·杂编》卷五比为‘达摩西来’者,端在乎此”,妙哉此语。细品海鹰君诗词,似对此颇有妙悟也。兹举其五律《雪》诗,试作笺释:
点罢罗浮靥,遥闻郢客歌。光潜心鉴月,香冷梦凝柯。 一色齐三界,千身證六和。从风随意住,天地起沈疴。
首句典出《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与语,但觉芳香袭人。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罗浮靥”,代指梅花,暗逗“雪”字。高启《梅花九首》:“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亦此境也。次句则用宋玉《对楚王问》之典:“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亦点“雪”字。两句盖谓己以梅点额,与时下俗艳迥异,一如阳春白雪之曲和者寥寥也。第三句孤迥高寒,化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韦处厚《葫芦沼》 “疏凿徒为巧,园洼自可澄。倒花纷错绣,鉴月静涵冰”、连文凤《题湿洞》“洞门深锁碧泉寒,控寒玉壶冰雪贮”等句无痕。“光潜”,指雪内外莹洁,而又韬光晦迹;“心鉴月”之“月”,非惟中天之月,亦隐喻真理、真善美及自性等……此句境界略似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可见襟怀高洁。“香冷梦凝柯”,语极轻灵,谓梦随雪花凝于梅柯冷香之中,似从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与林逋《梅花》三首“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技”化出。此联仍扣住“雪”,不即不离,且曲曲传出冷怀幽抱。第五句中 “一色”者,雪之本色,一白茫茫也,亦即孔子所谓“素以为绚”(《论语·八佾》)。“三界”者,就俗世而言,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就解脱而论,乃指断界、离界、灭界;而就无差别境界观之,则法界、心界、众生界也。句中著一“齐”字,最见妙悟,盖谓但得心地如雪,不染尘滓,便可證得如如,而入一真法界也。此句虽侧重说理,而仍不离“雪”字。第六句就扣题论,“千身”乃从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而来;而就阐理看,则蕴《大宝积经》“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之意。“六和”者,儒家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李九龄《寒梅词》云:“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以此扣“雪”,又藉以阐明佛理,盖佛家“六和”,乃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此联由一己转写众生,自度度人,立意高远正大,最见菩萨心肠。第七句“从风”,随风也,亦即“因风”,典出《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王凝之妻,即谢道韫。此又暗扣“雪”字,章法细密。“随意”,语出《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雪本无踪,随风飘洒,“随意任情,唯心所适”四字,恰可状之。末句承前,谓末法时代,天地皆病,况芸芸众生耶?但能“随意任情,唯心所适”,祛妄去执,證取“六和”,则“沉疴”自起矣。海鹰本以医为业,又耽佛法儒道,故以“起沉疴”煞尾也。前七句皆咏雪,惟于卒章显志,弥见其发心之大,济世之殷也。元遗山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此之谓也。 海鹰于诗词一道,别有会心。尝函告我曰:“十几年前的多愁善感并未完全泯灭,只是因阅历与见解的丰富能随时化解。从前如汹涌澎湃、连绵不绝的潮水般的情绪波动,而今只如一阵拂面的轻风。所以也不能说那些感情丰富的诗词所反映的不是现在的我,确切地说,应为我现在的一些瞬间。瞬间过后,另一个我取而代之。”此虽其一己体会,而可藉以窥探旷古诗心,诚可谓片言尽释千年惑者也。其于杜诗,颇赏“两个黄鹂鸣翠柳”,谓“我就喜欢那样的置身世外的风格”,而最赏“王维的辋川诸诗”,以其“空灵超脱”也。故欲明其诗词旨意,当从“置身世外”、“空灵超脱”八字著眼,方能体会个中真趣也。其词则守律甚严,所填慢词,一字不苟,于四声吃紧处把握尤准。如《三姝媚》:“虚棂晨雾掩。望茫茫华都,梦沈神黯。万木萧疏,任日烘星琢,雪皴霜点。绿萼重来,香暗度、空庭尘槛。解事风轻,閒曳琼枝,恍闻鱼梵。 多劫情丝难忏。甚散落天花,逗襟成魇?慧业兰因,竟托根萍絮,影消痕淡。谱涩朱弦,惭未有、禅心如剑。记取笙歌酣处,波深浪险。”自注云:“此调二句领字后连用四平声,末二字去上声,木、萼、落、业、涩等处需入声,连仄处尽量分上去、入去。”盖参照梅溪、梦窗同调词定律也。其实海鹰倚声非仅侧重声律,更追求立意高远。即如此词,上片写清晨梦醒,推窗望远,大雾迷漫。在万木萧疏中,绿萼梅却送来暗香,缭绕于空庭曲槛。梅本与禅有不解之缘,故依稀听到木鱼梵呗之声也。下片意脉不断,以“多劫情丝”过度到忏情。天花沾襟,结习未消也;絮果兰因,业缘太重也。此自叹亦慨世人结习太重、刚强难化也。所可憾者,无犀利禅剑断其尘根,只能漫拂瑶琴,冀其觉悟耳。一结自警并告诫世人:万勿沉溺尘海之中,否则必涉“波深浪险”,而万劫不复也。全词寄寓禅理而不枯窘,诚非易易。 老杜诗云:“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纵观海鹰《捞月》一集,题材似不宽阔,古风亦付阙如。所作虽美如兰苕翡翠,而终乏掣鲸碧海气象,盖其每孤窗自守,不好出游,故笔路眼界,犹未臻恢弘之境也。苏子由云:“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上枢密韩太尉书》)。海鹰君春秋尚富,倘能于博览万卷之馀,更行万里之路,则他日之造诣,未可限量也。海鹰君勉乎哉! 二00九年十二月廿八日,岁次己丑畅月,剑邑熊盛元草于洪州
捞月集·跋
此书从资料收集、整理、校稿,乃至请人题签,全仗晦窗先生。较之他的热心,散淡的我反如局外人。 我因常历传奇事件,故深耽内典,懒于世事,虽爱诗词,亦不过随缘而已。自知尘缘已淡(一九九八年一道行高深之比丘尼曾提及我的过去生,点化我,并预言我的未来,经十馀年验證,其言真实不虚),文字之缘亦将尽矣,权将此书作为今生对诗词的纪念,水月空花,付之一笑。 感谢吟坛诸师友,特别是晦窗先生,并谢吴利环老人为此书题签! 阿弥陀佛! 己丑腊尾谷海鹰于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