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赵法(趙法)
元 赵孟頫 以书法著名,世称其笔法为“赵法”。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王天碧:“ 仁和 王天碧 澄 ,号 雪村 ,幼攻诗,书有 赵 法。”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论书二·跋荣郡王临快雪内景二帖:“ 南唐 祖本,宇内罕覯,《潭》《絳》《大观》《宝晋》诸刻,具体 宋 人。《停云》《鬱冈》,悉成 赵 法。”
《漢語大詞典》:遒润(遒潤)
谓笔法刚劲饱满。 唐 孙过庭 《书谱》:“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暉。” 王闿运 《郭新楷传》:“ 新楷 命词遣意,轻重悉宜。又妙工真楷,笔迹遒润。”
《漢語大詞典》:挑踢
书写的一种笔法。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隶书》:“ 唐 人隶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説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 汉 人迥殊。”
挑选。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你抛撇了这丑妇家中宝,挑踢着美女家生哨。”
《國語辭典》:小斧劈  拼音:xiǎo fǔ pī
国画皴法之一,钩勒山石纹理,崭刻如斧劈一般,其较细碎者称为「小斧劈」。宋朝刘松年、明朝唐寅等人,皆擅长此种画法。
《国语辞典》:随意画(随意画)  拼音:suí yì huà
一种自在画。不拘笔法,任意描成的画。
《國語辭典》:笔触(筆觸)  拼音:bǐ chù
1.画笔接触到画面上所留下来的痕迹。
2.文笔。如:「他写的散文,笔触细腻。」
《漢語大詞典》:屈笔(屈筆)
犹曲笔。因有顾忌而委曲叙事的一种笔法。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辨往哲之屈笔,闻者解颐。”
《漢語大詞典》:战掣(戰掣)
颤动拖拽。国画的一种笔法。也叫“颤掣”。 明 杨慎 《画品·花竹》:“ 李煜 好金索画, 唐希雅 常效之。乘舆纵骑,因其战掣之势,以写竹树。”
《漢語大詞典》:戈磔
指书法中戈和磔两种笔法。 清 陈维嵩 《宝鼎现·题〈定武兰亭〉初拓和蘧庵先生原韵》词:“论戈磔,争夸典午,人擅韭花兼躉尾。”
《漢語大詞典》:戈脚
亦称“ 戈法 ”。 汉字笔法之一种。指“刂”笔。此划较长,写时若不从容行笔,必致头尾重,中间轻。 汉 隶戈法落笔顾右,略呈波折,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宣和书谱·唐太宗:“释 智永 善 羲之 书,而 虞世南 师之,颇得其体。 太宗 乃以书师 世南 ,然尝患戈脚不工。偶作‘戩’字,遂空其落戈,令 世 南足之,以示 魏徵 。 徵 曰:‘今窥圣作,惟“戩”字戈法逼真。’ 太宗 嘆其高於藻识。然自是益加工焉。”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隶书》:“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故 两汉 金石器物俱用 秦 隶,至 东京 汉安 以后渐有戈法波势,各立面目。”
分類:汉字笔法
《漢語大詞典》:护尾(護尾)
笔法的一种。行笔至尾再反收其笔锋。 陈思 书苑菁华引 汉 蔡邕 《九势》:“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漢語大詞典》:逆笔(逆筆)
形反而神同的一种笔法。 清 翁方纲 《同学一首送别吴穀人》:“ 义山 以移宫换羽为学 杜 ,是真 杜 也; 山谷 以逆笔为学 杜 ,是真 杜 也。”
分類:反而笔法
《漢語大詞典》:戏判(戲判)
谓用游戏的笔法、诙谐的词语批写公文。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戏判作:“ 王蜀 宋开府 侥忝枢衡,紊乱时政,所为妖媚,下笔纵横,凡断国章,多为戏判。用三军为儿戏,将万机为诡随,取笑四方,结怨上下,以至一身受戮, 后主 遭诛。”
《漢語大詞典》:涩笔(澀筆)
谓看似古拙不流利,实则庄茂而沉着有力的笔法。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北碑当 魏 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九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
《漢語大詞典》:篆籀笔(篆籀筆)
写篆文和籀文所用的笔法。 明 宋濂 《题李伯时飞骑习射图》:“ 濂 屡见 李伯时 《飞骑习射图》,其描写位置如一……其精神流动,全用篆籀笔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