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还笏(還笏)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唐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诗:“不听还笏諫,几覆缀旒祧。”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2).致仕,辞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古有一言腰相印,谁教他,满篋婴鳞疏。还笏退,不回顾。” 元 姚燧 《耶律钧赠官制》:“固求还笏,难断抗章。”
《漢語大詞典》:绅笏(紳笏)
(1).大带与笏板。古仕宦者所服用。宋史·刘伯正传:“ 伯正 立殿下,绅笏儼然,声色不动。”
(2).指做官。 宋 陈造 《惟安堂赋》:“审吾身之易安,顾何赖於绅笏。” 清 曹寅 《送程正路之黄陂丞兼怀赤方先生》诗:“平生独奇尚,绅笏一时情。”
《漢語大詞典》:滑笏
(1).水波动荡不定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高 曰:忆晚 唐 有‘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句。无一字言春水,而晴波滑笏之状,如在目前。”
(2).指动荡不定的水波。 清 黄景仁 《貂裘换酒·潞河舟次》词:“稳买 潞河 舟一叶,载去昔时书剑,趁滑笏,半川漪簟。”
《國語辭典》:牙笏  拼音:yá hù
象牙制的笏板,古代臣子上朝时所用。后亦用于道士朝见真人或斋醮科仪。《西游记》第一一回:「太宗闻言,抬头观看,只见那人:头顶乌纱,腰围犀角。头顶乌纱飘软带,腰围犀角显金厢。手擎牙笏凝祥霭,身著罗袍隐瑞光。」《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踏著登云履,手执牙笏,便拜表请圣。」
《漢語大詞典》:执笏(執笏)
(1).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2).称臣。 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國語辭典》:一笏  拼音:yī hù
二十四两银子或五十两银子。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四二出:「我有黄金一笏送与,聊表报答之意。」《喻世明言。卷二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路经镇江二人复访大慈庵,赠尼师金一笏。」
《國語辭典》:搢笏  拼音:jìn hù
把笏板插在腰带上。《新唐书。卷一二六。列传。张九龄》:「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分类字锦》:故笏
唐书魏谟传俄为起居舍人帝问卿家书诏颇有存者乎谟对惟故笏在诏令上送郑覃曰在人不在笏帝曰覃不识朕意此笏乃今甘棠
分类:
《韵府拾遗 月韵》:挂笏
范梈晓山谣畏钟牵逸览挂笏系虚襟
《漢語大詞典》:遗笏(遺笏)
先人遗下的朝会手板。指后代荫袭的官职俸禄。 元 袁桷 《次韵黄可玉古墨行》:“ 郑公 诸孙保遗笏,涤志黽勉穷韦编。” 清 全祖望 《湖语》:“由来骨鯁,罔愆遗笏。节使安贫,升闻帝室。”
《漢語大詞典》:靴笏
亦作“鞾笏”。 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靴笏》:“靴者,盖古西胡服也……笏者,记其忽忘之心。”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往时学士,循 唐 故事,见宰相不具靴笏,繫鞋坐玉堂上。”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公主下降:“赐玉带鞾笏鞍马及红罗百匹。”
《漢語大詞典》:玉笏
玉制手板。管子·轻重己:“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笏,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左传·桓公二年“袞冕黻珽” 晋 杜预 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 陆德明 释文引 徐广 云:“持簿,手板也。”南史·崔祖思传:“琼簪玉笏,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金史·舆服志中:“自 西魏 以来,所制玉笏皆尺有二寸。”
分類:玉制手板
《高级汉语词典》:笏击
用笏板扑击
《骈字类编》:书笏(书笏)
礼记玉藻史进象笏书思对命注思所思念将以告君者也对所以对君者也命所受君命者也书之于笏为失忘反
《骈字类编》:堆笏
陆游跋范巨山家训吾所谓兴者天地鬼神与之乡人慕之学者尊之是为兴不然虽门列戟床堆笏德弗称焉何兴之有今黄伯思跋北齐勘书图后资暇录谓茶始于唐雀宁 北齐画图已有之则知未必始自唐世亦犹萧梁已有紫囊堆笏而唐史始于张九龄者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