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芒鞋竹杖


《苏轼诗集》卷二十三〈初入庐山三首〉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典故
茂林修竹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99~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典故
美竹


《尔雅注疏》卷七〈释地〉~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虞翻传〉~320~
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又观象云物,察应寒温,原其祸福,与神合契,可谓探赜穷通者也。」会稽东部都尉张纮又与融书曰:「虞仲翔前颇为论者所侵,美宝为质,彫摩益光,不足以损。」

例句

王刘美竹润,裴李春兰馨。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典故
绵竹颂

相关人物
刘骜(汉成帝)
 
扬雄


《昭明文选》卷七汉·杨子云(雄)《甘泉赋》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唐·李周翰注:「尝作《绵竹颂》,成帝时直宿郎杨庄颂此文,帝曰:『此似相如之文。』庄曰:『非也,此臣邑人扬子云。』帝即召见,拜为黄门侍郎。」

例句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李商隐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典故
哦松庭院
 
相伴双松
 
为二松千竹题崖壁
 
余方有事,子姑归去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七〈韩愈十一·蓝田县丞厅壁记〉~5634~2~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浤涵演迤,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阙一字)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馀不负丞,而丞负馀。」则尽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斯立痛埽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站去。」姑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典故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列传〉~030~
王浚先列上得孙歆头,预后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时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议者乃以书谢之。

例句

乱麻尸积卫,破竹势临燕。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 洗兵马

典故

《昭明文选》卷二十六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唐·李善注:「《汉书》曰:『初与郡守为使符。』《说文》曰:『符,信。汉制以竹,分而相合。』」

例句

剖竹已知垂凤食,摘珠何必到龙宫。 黄滔 绛州郑尚书

典故
竹马待
 
骑儿逢郭伋
 
仙童驭竹
 
竹儿争见
 
童子骑竹
 
竹马拜迎
  
竹马迎
 
儿童骑竹马
 
童稚欢迎
 
骑竹欢迎
 
童子争迎
 
迎使君车
 
竹马约
 
儿骑空迎
 
骑竹更生
 
有儿迎郭伋
 
竹儿争见君
 
竹马旧童
 
竹马望尘
 
竹马迎逢
 
竹马迎郭伋
 
竹马童子
 
儿骑

相关人物
郭伋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伋传》
「乃调伋为并州牧。……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例句

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 刘商 送庐州贾使君拜命

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孟郊 寄洛州李大夫

竹马诸童子,朝朝待使君。 岑参 凤翔府行军送程使君赴成州

今朝竹马诸童子,尽是当时竹马孙。 朱元 迎孙刺史(郡阁雅谈云。孙愿家自贞元巳后。三代为池阳刺史。有戟门门子朱元迎道左。献诗曰。

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童儿待郭伋,竹马空迟留。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第十二句下缺八字)

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杜甫 李司马桥了(一作成)承(一本无承字)高使君自成都回

骑儿逢郭伋,战士得文翁。 罗隐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

海客乘槎渡,仙童驭竹回。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

典故 
竹马同游

相关人物
诸葛靓


《博物志》
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方正〉~290~
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雠,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典故
阮咸竹林兴

相关人物
阮咸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兄子)阮咸〉~362~
咸字仲容。父熙,武都太守。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与从子脩特相善,每以得意为欢。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群从昆弟莫不以放达为行,籍弗之许。荀勖每与咸论音律,自以为远不及也,疾之,出补始平太守。以寿终。二子:瞻、孚。
典故 
上鱼竿
 
鱼上竹竿
 
竹上鱼
 
相关人物
梅尧臣


《归田录》卷二~27~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典故
四壁闻丝竹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鲁恭王刘馀〉~244~
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202~
泗水自城北,南径鲁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鲁城东南,尼邱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周武王封姬旦于曲阜,曰鲁。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薛郡,汉高后元年为鲁国。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崩夷,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馀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帅费人攻鲁,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汉高祖十三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烧《诗》、《书》,经典沦缺。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尚书》,《春秋》、《论语注疏》、《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之,希有见者。于时闻堂上有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
典故
松竹朋友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元结三·丐论〉~3878~2~
天宝戊子中,元子游长安,与丐者为友。或曰:「君友丐者,不太下乎?对曰:「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柏为友;坐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出游于国,见君子则友之。丐者今之君子,吾恐不得与之友也。丐者丐论,子能听乎?吾既与丐者相友,喻求罢,丐友相喻曰:『子羞吾为丐邪?有可羞者,亦曾知未也?呜呼!于今之世有丐者,丐宗属于人,丐嫁娶于人,丐名位于人,丐颜色于人。甚者则丐权家奴齿,以售邪佞;丐权家婢颜,以容媚惑。有自富丐贫,自贵丐贱,于刑丐命。命不可得,就死丐时,就时丐息,至死丐全形,而终有不可丐者。更有甚者,丐家族于仆圉,丐性命于臣妾,丐宗庙而不敢,丐妻子而无辞。有如此者,不可为羞哉?吾所以丐人之弃衣,丐人之弃食,提罂荷杖,在于路傍,且欲与天下之人为同类耳。不然则无颜容行于人闻。夫丐衣食贫也,以贫乞丐,心不惭,迹与写人同,示无异也,此君子之道。吾君子不欲全道邪?幸不在山林,亦宜具罂杖随我作丐者之状貌,学丐者之言辞,与丐者之相逢,使丐者之无耻,庶几时世始能相容,吾子无矫然取不容也。』」于戏!丐者言语如斯,可编为〈丐论〉,以补时规。
典故
写南山修竹


《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列传·公孙贺〉~2878~
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列传〉~22~
长白山贼孟让率所部归密,巩县长柴孝和、侍御史郑颐以巩县降密。隋虎贲郎将裴仁基率其子行俨以武牢归密,拜为上柱国,封河东郡公。因遣仁基与孟让率兵三万馀人袭回洛仓,破之,入东都,俘掠居人,烧天津桥,东都出兵乘之,仁基等大败,仅以身免。密复亲率兵三万逼东都,将军段达、虎贲郎将高毗刘长林等出兵七万拒之,战于故都城,隋军败走。密复下回洛仓而据之,大修营堑,以逼东都,仍作书以移郡县曰: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典故 
嶰竹合凤


《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959~
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钟者,种也。天之中数五,五为声,声上宫,五声莫大焉。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以黄色名元气律者,著宫声也。宫以九唱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月。
《國語辭典》:破竹  拼音:pò zhú
1.劈开竹子。如:「用刀破竹」。
2.比喻作战或事情顺利进行。参见「破竹之势」条。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乱麻尸积卫,破竹势临燕。」《三国演义》第九一回:「雄军云集,狂寇冰清,才闻破竹之声,便是失猿之势。」
《漢語大詞典》:剖竹
古代授官封爵,以竹符为信。剖分为二,一给本人,一留朝廷,相当于后来的委任状。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宋 司马光 《谢提举崇福宫表》:“剖竹 雍都 ,蔑闻于治教。”参见“ 剖符 ”。
分類:封爵剖分
《國語辭典》:剖符  拼音:pǒu fú
剖分信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一分交给受封者保存。《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
《漢語大詞典》:儿童竹马(兒童竹馬)
后汉书·郭伋传载: 郭伋 任 并州 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
《漢語大詞典》:骑竹马(騎竹馬)
古时儿童常相与骑竹马为戏,后因用作咏儿童生活与友谊的典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公 语诸人曰:‘少时与 渊源 共骑竹马。’” 唐 白居易 《喜入新年自咏》:“ 大历 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 会昌 春。” 前蜀 韦庄 《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诗:“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亦省作“ 骑竹 ”。 唐 杜甫 《清明》之一:“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与两从兄,自鬭草骑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尝一语失敬爱之度。”
《漢語大詞典》:上竿
(1).谓干禄求进。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笑狂生,还笏易,上竿难。”参见“ 上竿鱼 ”。
(2).古代杂技名,似今之爬竿。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漢語大詞典》:上竿鱼(上竿魚)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梅圣俞 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脩唐书……其初受勅脩唐书,语其妻 刁氏 曰:‘吾之脩书,可谓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 对曰:‘君於仕宦,亦何异鮎鱼上竹竿耶?’”后以“上竿鱼”比喻羁身仕途、难以自脱的人。 宋 范成大 《送许耀卿监丞同年赴静江》诗:“官涂真有上竿鱼,玉笋翻乘别驾车。” 清 钱谦益 《渡淮闻何三季穆之讣》诗:“宦海多喧豗,世运值阳九。戞戞上竿鱼,蒙蒙丧家狗。”
分類:仕途自脱
《漢語大詞典》:上竿鱼(上竿魚)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梅圣俞 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脩唐书……其初受勅脩唐书,语其妻 刁氏 曰:‘吾之脩书,可谓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 对曰:‘君於仕宦,亦何异鮎鱼上竹竿耶?’”后以“上竿鱼”比喻羁身仕途、难以自脱的人。 宋 范成大 《送许耀卿监丞同年赴静江》诗:“官涂真有上竿鱼,玉笋翻乘别驾车。” 清 钱谦益 《渡淮闻何三季穆之讣》诗:“宦海多喧豗,世运值阳九。戞戞上竿鱼,蒙蒙丧家狗。”
分類:仕途自脱
《漢語大詞典》:嶰管
嶰谷 之竹所制的管乐器。亦用作一般箫笛等管乐器的美称。 宋 柳永 《迎新春》词:“ 嶰 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十二事诗》:“极醉 巫山 侧,连吟 嶰 管清。”参见“ 嶰竹 ”。
《漢語大詞典》:嶰竹
产于 嶰谷 的竹。传说 黄帝 使 伶伦 取 嶰谷 之竹以制乐器。见汉书·律历志上。后因以借指箫笛之类管乐器。 唐 黄滔 《送君南浦赋》:“莫不捻 嶰 竹以凄楚,拨 湘 絃而激越。” 元 杨维桢 《春侠杂词》之七:“ 蜀 琴声奏双鸳鸯, 嶰 竹和鸣双凤凰。” 清 王夫之 《连珠》之一:“盖闻铜山虽应,瓦釜不鸣; 嶰 竹非均,葭灰何感!”参见“ 嶰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