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01,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秉国
秉节
秉钺
秉政
秉志
秉耒
秉哲
秉文
遗秉
秉直
公秉
秉旄
秉性
秉常
参秉
《國語辭典》:秉国(秉國)  拼音:bǐng guó
执掌国政。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君秉国之均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分類:执掌国政
《漢語大詞典》:秉节(秉節)
(1).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 宋 欧阳修 《武恭王公神道碑》:“秉节治戎,出征入卫。” 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秉节传旌承圣宠,心存一点丹衷。”
(2).保持节操,守节。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执德秉节数十年,其亦可谓君子之女。”
(3).犹秉性。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 王竑 秉节刚劲,可寝大姦。”
《國語辭典》:秉钺(秉鉞)  拼音:bǐng yuè
1.持斧。《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汉。张衡〈西京赋〉:「于是蚩尤秉钺,奋鬣被般。」
2.借指执掌兵权。《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
《漢語大詞典》:秉政
执政,掌握政权。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 之后,陪臣秉政。”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 哀帝 崩, 王莽 秉政。”新唐书·张延赏传:“帝还,詔入秉政。”《痛史》第七回:“误用匪人秉政,所以汲引之人都是此狗彘之辈。”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但也因秉政者的变换,仪式上,尤其是行礼之状有些不同。”
《漢語大詞典》:秉志
犹持志。 唐 皮日休 《九讽·舍慕》:“粤吾秉志兮,洁於瑾瑜。”
《漢語大詞典》:秉耒
执耒。礼记·祭义:“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紘躬秉耒。”
《漢語大詞典》:秉哲
秉富有才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逮 明帝 秉哲,雅好文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皇太子某体仁秉哲,恭敬温文。” 明 何景明 《内篇》之五:“非秉哲篤尚之士,安有弗移于此者也。”
《國語辭典》:秉文  拼音:bǐng wén
作文。《魏书。卷三六。列传。李顺》:「各秉文而经武,故天平而地成。」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分類:行文
《漢語大詞典》:遗秉(遺秉)
指成把的遗穗。《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毛 传:“秉,把也。” 孔颖达 疏:“彼处有遗餘之秉把,此处有滞漏之禾穗。” 唐 王维 《京兆张公德政碑》:“野无遗秉,路有委骨。” 清 彭兆荪 《输租乐》:“遗秉滞穗皆入官,鳩形妇子吞声还。”
犹言发放粮食。 宋 宋祁 《贺吕待制启》:“ 河 朔艰食,县官乏材,首膺僉求,大经用度,游刃於肯綮之地,遗秉於灭裂之餘。”
分類:发放粮食
《漢語大詞典》:秉直
持正。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晋书·李舍传》:“实有 史鱼 秉直之风。”
分類:持正
《国语辞典》:公秉  拼音:gōng bǐng
量词。公秉为容量的俗称单位,一公秉等于一千公升。
《漢語大詞典》:秉旄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 王氏 秉旄 五代 ,时推忠孝。”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
《國語辭典》:秉性  拼音:bǐng xìng
本性,天赋的性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张大名唤张乘运,专一做海外生意,眼里认得奇珍异宝,又且秉性爽慨,肯扶持好人。」《红楼梦》第五回:「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情怪谲。」
分類:秉性天性
《漢語大詞典》:秉常
执持常理。国语·晋语一:“若不知辱,亦必不知固秉常矣。”
分類:执持常理
《漢語大詞典》:参秉(參秉)
参与执掌。旧唐书·宦官传序:“内则参秉戎权,外则监临藩岳。”
分類:参与执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