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8,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禹迹
禹功
邓禹
夏禹
禹门
禹稷
贡禹
禹甸
尧禹
伯禹
禹绩
禹谟
禹鼎
禹域
禹书
《國語辭典》:禹迹(禹跡)  拼音:yǔ jī
1.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2.夏禹的功业。北周。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功参禹迹,德赞尧门。」唐。章孝标 上浙东元相诗:「何言禹迹无人继,万顷湖田又斩新。」
《漢語大詞典》:禹功
指 夏禹 治水的功绩。左传·昭公元年:“美哉 禹 功,明德远矣。微 禹 ,吾其鱼乎!” 清 戴名世 《杨维岳传》:“践土而思 禹 功,食粟而思 稷 德。”
《漢語大詞典》:邓禹
(2-58)东汉大臣。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新莽败亡后投刘秀,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拜大司徒。不久渡河入关,所部号称百万。却屡败于赤眉军,至全军覆没。刘秀统一全国后,被封为高密侯。明帝时,追念开国功臣功绩,将二十八名功臣图画于洛阳南宫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居首。
《国语辞典》:夏禹  拼音:xià yǔ
姓姒氏,号禹。夏代开国的君主,在位八年。颛顼之孙,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也称为「夏后氏」。
《漢語大詞典》:禹门(禹門)
(1).即 龙门 。地名。在 山西 河津县 西北、 陕西 韩城县 东北。相传为 夏禹 所凿,故名。 唐 黄滔 《水殿赋》:“截通 魏国 之路,凿改 禹门 之水。” 前蜀 韦庄 《柳谷道中作却寄》诗:“心如岳色留 秦 地,梦逐 河 声出 禹门 。” 明 何景明 《画鱼》诗:“ 禹门 天池云雾里,白昼雷霆行地底。”
(2).即 龙门 。指科举试场。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禹门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明 范受益《寻亲记·劝勉》:“倚门望你身脱白,须作禹门惊雷客。”
《漢語大詞典》:禹稷
指 夏禹 与 后稷 。 夏禹 后稷 受 尧 舜 命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孟子·离娄下:“ 禹 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孔子 贤之。”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夫能御驥騄者,必 王良 也;能臣 禹 、 稷 、 皋陶 者,必 尧 舜 也。”
《国语辞典》:贡禹(贡禹)  拼音:gòng yǔ
人名。(西元前124~前44)字少翁,西汉琅琊人。以明经絜行,徵为博士,元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國語辭典》:禹甸  拼音:yǔ diàn
夏禹时,分中国为九州,称为「禹甸」。语出《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后作为中国的代称。宋。方夔〈苦热〉诗五首之一:「谁是苍生霖雨手,普将禹甸酿西成。」
《分类字锦》:尧禹(尧禹)
荀子为尧禹则常愉佚为工匠农贾则常烦劳
分类:偶字
《國語辭典》:伯禹  拼音:bó yǔ
夏朝的禹。禹代鲧为宗伯,入为天子司空,故称为「伯禹」。《书经。舜典》:「伯禹作司空。」
《漢語大詞典》:禹绩(禹績)
指 夏禹 治水的业绩。诗·大雅·文王有声:“ 丰水 东注,维 禹 之绩。” 毛 传:“绩,业。” 郑玄 笺:“ 禹 治之,使入 渭 东注于 河 , 禹 之功也。” 汉 阮瑀《纪征赋》:“遂临 河 而就济,瞻 禹 绩之茫茫。” 宋 曾巩 《黄河》:“宜博求能疏川浚 河 者,与之虑定,然后施功,则可以下安元元,上追 禹 绩矣。”
《漢語大詞典》:禹谟(禹謨)
大禹 治国的方略。 宋 范仲淹 《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公餘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 禹 謨。” 宋 陈师道 《登鹊山》诗:“朴俗犹 虞 力,安流尚 禹 謨。”
《漢語大詞典》:禹鼎
(1).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毁皇姑寺:“观 世宗 屡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镜。” 清 赵翼 《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诗,己如 禹 鼎铸魅魑。” 清 何世麟 《感赋》诗:“ 越 裳依旧防 倭 寇, 禹 鼎何时铸 汉 奸。”
(2).即九鼎。传说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陈毅 《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 禹 鼎,大军抗 日 渡 金沙 。”
(3). 西周 晚期青铜器。 宋 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俘获 鄂侯 事。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与 宋 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漢語大詞典》:禹域
指 中国 。古代传说 禹 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 中国 为 禹 域。 清 黄遵宪 《唐韨臣明经》诗:“芒芒此 禹 域,滔滔彼 汉江 ,君听人间謡,处处歌《堂堂》。”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 长素 魁垒耆硕之誉,闻于 禹 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域日倾頽。”
《漢語大詞典》:禹书(禹書)
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 禹 所撰,故名。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问之 禹 书, 毕方 是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