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孟子注疏》卷十三上〈尽心章句上〉~233~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國語辭典》:社稷  拼音:shè jì
本指土神和谷神。《书经。太甲上》:「社稷宗庙,罔不祇肃。」《三国演义》第三回:「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因社稷为帝王所祭拜,后用来泛称国家。《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食人之禄,当分人之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漢語大詞典》:社稷臣
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絳侯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帝坐 蓬莱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朝野争夸社稷臣。”
《漢語大詞典》:社稷坛(社稷壇)
(1).旧时帝王祭土神谷神之所。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帝欲祀南郊,﹞於是始筑圜丘社稷坛,作太庙於 大梁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辛酉工赈:“上减膳撤乐,步祷社稷坛祈晴。”
(2).今 北京市 有社稷坛古迹,在 天安门 西侧 中山公园 内。
《漢語大詞典》:社稷器
犹社稷臣。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先主 尝因游观奄至 广都 ,见 琬 众事不理,时又沉醉, 先主 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 诸葛亮 请曰:‘ 蒋琬 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晋 袁宏 《咏史》之一:“ 汲黯 社稷器,栋梁天表骨。”
《漢語大詞典》:社稷主
邦国之主。老子:“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分類:邦国
《漢語大詞典》:社稷神
即土地神、谷神。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参见“ 土地神 ”。
《漢語大詞典》:土地神
掌管、守护某个地方的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蒋子文 者…… 汉 末为 秣陵 尉,逐贼至 钟山 下,贼击伤额,因解綬缚之,有顷遂死。及 吴 先主 之初,其故吏见 文 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者如平生。见者惊走。 文 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宋 洪迈 《夷坚庚志·真如院藏神》:“ 宇文子英 尚书表弟 李生 ,亦缴耳被触,刀刃在中。困卧之际,梦土地神为出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韩昌黎为土地神:“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传为 唐 之 韩昌黎 。”
《国语辞典》:社稷之器  拼音:shè jì zhī qì
比喻国家的栋梁、人才。《三国志。卷四四。蜀书。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国语辞典》:社稷之臣  拼音:shè jì zhī chén
本指春秋时代附庸于大国的小国。语本《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后泛指担当国家大任的官员。《礼记。檀弓下》:「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若论此子,乃社稷之臣,栋梁之材,堪可挂印为帅。」
《国语辞典》:社稷为墟(社稷为墟)  拼音:shè jì wéi xū
国家灭亡变成废墟。《淮南子。人间》:「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国语辞典》:功在社稷  拼音:gōng zài shè jì
有功于国家。《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分类:国家
《國語辭典》:宗社  拼音:zōng shè
宗庙与社稷。古人用来代表国家。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明。胡广《文天祥从容就义》:「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
《漢語大詞典》:庙社(廟社)
(1).宗庙和社稷。魏书·城阳王鸾传:“古者,军行必载庙社之主,所以示其威惠各有攸归。”宋史·寇準传:“奈何弃庙社,欲幸 楚 蜀 远地?”
(2).以喻国家。 宋 文天祥 《议纠合两淮复兴》诗:“而今庙社存亡决,只看元戎进退间。”
《漢語大詞典》:斋郎(齋郎)
(1).掌宗庙社稷祭祀的小吏。 魏 始置,属太常。 唐 宋 亦皆置之。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斋郎职奉宗庙社稷之小事,盖士之贱者也。”宋史·选举志四:“ 绍兴 初,尝以兵革经用不足,有司请募民入貲补官,帝难之。参知政事 张守 曰:‘祖宗时,授以斋郎,今之将仕郎是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贼臣摄祭:“ 晋 邸入继大统,告祭太庙之顷,阴风北来,殿上灯烛皆灭……时 全思诚 以国子生充斋郎,目击之。”
(2).古代舞队名。 宋 陆游 《春社》诗之四:“且看参军唤苍鶻,京都新禁舞斋郎。” 钱仲联 校注:“按 周密 武林旧事卷二《舞队》有‘十斋郎’。”
(3).掌宗庙社稷祭祀的小吏。 魏 始置,属太常。 唐 宋 亦皆置之。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斋郎职奉宗庙社稷之小事,盖士之贱者也。”宋史·选举志四:“ 绍兴 初,尝以兵革经用不足,有司请募民入貲补官,帝难之。参知政事 张守 曰:‘祖宗时,授以斋郎,今之将仕郎是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贼臣摄祭:“ 晋 邸入继大统,告祭太庙之顷,阴风北来,殿上灯烛皆灭……时 全思诚 以国子生充斋郎,目击之。”
(4).古代舞队名。 宋 陆游 《春社》诗之四:“且看参军唤苍鶻,京都新禁舞斋郎。” 钱仲联 校注:“按 周密 武林旧事卷二《舞队》有‘十斋郎’。”
《國語辭典》:持重  拼音:chí zhòng
1.主持丧祭或宗庙、社稷等祭祀之事。《仪礼。丧服》:「持重于大宗者,其降小宗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刘孝标注引《晋阳秋》:「七岁丧父母及祖父母,持重九年。」
2.担负重任。《后汉书。卷二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任光》:「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鲠言直议,无所回隐。」《三国志。卷一○。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荀彧》:「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3.行事稳重,举止不轻躁。《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王朗》:「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旧唐书。卷一三三。列传。李晟》:「将帅当持重,岂宜自表饰以啖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