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官服  拼音:guān fú
古代官吏依不同的级次所穿的礼服。《老残游记》第六回:「当时将官服脱去,换了便服,分宾主坐下。」
《國語辭典》:玄端  拼音:xuán duān
古代男性的黑色祭服,因袖子端正而得名。自天子以下至士皆可穿著,或为冠礼、昏礼、朝礼的正式服装,或为閒居在家时穿著的衣服。《周礼。春官宗伯。司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
《高级汉语词典》:袒衣  拼音:zhàn yī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白色。亦为世妇和卿大夫妻的礼服
分类:袒衣
《國語辭典》:要绖(要絰)  拼音:yāo dié
一种古代的丧服,为系在腰间的麻带。《仪礼。士丧礼》:「要绖小焉,散带垂长三尺。」也作「腰绖」。
《漢語大詞典》:祖衣
佛教语。指僧人的礼服。 赵朴初 《佛教知识答问》第三章:“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
《國語辭典》:便服  拼音:biàn fú
平常所穿的衣服。相对于礼服、官服而言。《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朱子语类。卷九一。礼。杂仪》:「隋炀帝时始令百官戎服,唐人谓之『便服』,又谓之『从省服』,乃今之公服也。」也称为「便装」、「便衣」。
《國語辭典》:毳冕  拼音:cuì miǎn
古代天子祭祀山川时所穿戴的冕服。《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上。杨烱传》:「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渎之神也。」
《國語辭典》:便衣  拼音:biàn yī
1.平时在家所穿的衣服。相对于官服、制服而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十一点,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著了便衣,带著家人,陆续进来。」《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万帅到签押房换了便衣坐定,一声儿不言语。」也作「便服」。
2.身穿便服执行公务的军人或警察。
《漢語大詞典》:黼衣
绣有黑白斧形的礼服。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荤。” 杨倞 注:“黼衣、黻裳,祭服也。白与黑为黼。”文选·韦孟〈讽谏〉诗:“黼衣朱黻,四牡龙旂。”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黼衣,衣上画为斧形,而白与黑为采。” 汉 王粲 《神女赋》:“袭罗綺之黼衣,曳縟绣之华裳。”
《漢語大詞典》:黻衣
古代礼服名。绣有青黑色花纹。《诗·秦风·终南》:“君子至上,黻衣绣裳。” 毛 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尸子·君治:“人之言君天下者,瑶臺九纍,而 尧 白屋;黻衣九种,而 尧 大布。” 汉 张衡 《思玄赋》:“袭温恭之黻衣兮,被礼义之绣裳。” 清 凤韶 《凤氏经说·终南》:“然五衣皆章服也,章以衣为重,故亦得以绣之裳名其衣曰黻衣。”
《漢語大詞典》:元端
即玄端。古礼服。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景公 饮酒,夜移于 晏子 。前驱款门曰:‘君至!’ 晏子 被元端,立于门。”按,释名·释衣服:“玄端,其袖下正直端方,与要接也。”
分類:古礼礼服
《漢語大詞典》:裼袭(裼襲)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
(2).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 安公子 早已裼袭而来。”
《漢語大詞典》:靴袍
亦作“鞾袍”。 宋 时天子祭祀礼服的一种。宋史·舆服志三:“袍以絳罗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带。繫履,则曰履袍;服鞾,则曰鞾袍。履、鞾皆用黑革。”
《漢語大詞典》:盛章
谓穿上端庄的礼服。章,即章服。《宣和遗事》前集:“﹝ 宋徽宗 ﹞又詔翰林学士 王黼 、 保和殿 学士 蔡攸 盛章至 宣和殿 俟神霄降临。”
《漢語大詞典》:六衣
指王后的六种礼服。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俎彻三献,筵卷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