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执礼(執禮)  拼音:zhí lǐ
1.守礼。汉。桓宽《盐铁论》:「昔周公处谦以卑士,执礼以治下。」
2.对人的礼貌。《列子。汤问》:「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
《漢語大詞典》:古礼(古禮)
古时的礼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 夏 、 殷 、 周 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復也。臣愿颇采古礼与 秦 仪杂就之。” 明 张居正 《陈六书疏》:“臣考之古礼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閲之礼。”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闻古礼‘殮而成服,既葬而除’。”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
分類:古礼礼制
《國語辭典》:议礼(議禮)  拼音:yì lǐ
讨论礼制的得失因革。《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分類:议论礼制
《國語辭典》:五礼(五禮)  拼音:wǔ lǐ
1.古代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五礼,吉、凶、军、宾、嘉。」《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周公救乱,弘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2.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的礼。《书经。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汉。孔安国。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國語辭典》:丧礼(喪禮)  拼音:sāng lǐ
有关丧事的礼节。《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红楼梦》第一三回:「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
《漢語大詞典》:礼则(禮則)
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左传·文公六年:“道之以礼则,使毋失其土宜。” 林尧叟 注:“开道天下以礼节法则。” 汉 蔡邕 《故太尉桥公庙碑》:“三孤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礼则。”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奉承 阴后 ,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
《漢語大詞典》:至文
(1).最有文德。谓德行完备。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劌,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彊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2).最有文饰。荀子·礼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明,至察以有説。”文,指礼的形式。至文,谓礼制的规定极其完备。
(3).最好或极好的文章。 明 方孝孺 《赠郑显则序》:“善为文者,贵乎奇其意而易其词。骤而览之,亹亹觉其易也;徐思而绎之,虽极意工巧者莫加焉。若是者,其为至文乎?”《研云甲编·〈陶庵梦忆〉序》:“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
《國語辭典》:终制(終制)  拼音:zhōng zhì
1.遭父母之丧,守丧三年。《新唐书。卷一六四。崔玄亮传》:「父丧,客高邮,卧苫终制。」唐。白行简《李娃传》:「终制,累迁清显之任。」
2.一种埋葬的方式。引申为葬具。《晋书。卷一。宣帝纪》:「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
《漢語大詞典》:淫祀
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孙希旦 集解:“淫,过也。或其神不在祀典,如 宋襄公 祭 次睢之 社;或越分而祭,如 鲁季氏 之旅 泰山 ,皆淫祀也。”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五:“虽岳海镇凟,名山大川,帝王先贤,不当所立之处,不在典籍,则淫祀也。” 明 宋濂 《吴德基传》:“其俗好淫祀,有蛇出户限,民怪之以为神至,奔走祠之。” 严复 《有如三保》:“往者 江 浙 之间有五通神,淫祀也。”
《漢語大詞典》:守礼(守禮)
遵守礼教,奉行礼制。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而 元庆 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衝讐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清 恽敬 《姜太孺人墓志铭》:“本朝之制,命妇不得以节旌门,所以教士大夫之家守礼明让也。”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但是我家产业也尽足使你享福;你就不愿回家,便大归守礼也是不妨的事情,但你怎可轻贱你金玉之质,做出这样有伤风教的举动呢?”
《國語辭典》:殊礼(殊禮)  拼音:shū lǐ
1.特别的礼遇。《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二折:「太子!久蒙殊礼,方自愧心。」
2.不同的礼节。《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魏书。卷五四。高闾》:「故五帝异规而化兴,三王殊礼而致治。」
《漢語大詞典》:不体(不體)
(1).不遵守礼制。左传·定公十五年:“嘉事不体,何以能久?” 杨伯峻 注:“体即礼也。礼与体古本可通。”
(2).不合体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 玄 ( 桓玄 )性苛细,好自矜伐。主者奏事,或一字不体,或片辞之谬,必加纠擿,以示聪明。” 胡三省 注:“谓字之上下偏傍不合体也。”
《漢語大詞典》:约礼(約禮)
(1).用礼约束自己。语本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清 恽敬 《读〈孟子〉二》:“ 孔子 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简化礼制。资治通鉴·汉安帝建光元年:“ 孝文 定约礼之制, 光武皇帝 絶告寧之典,貽则万世,诚不可改。”
《漢語大詞典》:过制(過制)
(1).制订礼乐不按规定。礼记·乐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郑玄 注:“过,犹误也。”
(2).超过法度。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孔 传:“言 殷 众士骄恣过制,矜其所能,以自侉大。”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既退归国,犹有恨心,内则思虑霿乱,外则土功过制,故牛旤作。”
(3).超过礼制的规定。三国志·魏志·甄皇后传“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后年十四,丧中兄 儼 ,悲哀过制。”左传·襄公十年“ 子駟 抑 尉止 曰:‘尔车,非礼也’” 晋 杜预 注:“言女车犹多,过制。” 孔颖达 疏:“ 子駟 心憎 尉止 ,嫌其豪富,本意不为过礼制也。” 唐 李华 《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 开元 中,天下富穰,车服过制。”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则夫圣人之法,岂曰区区於后世繁文靡饰,过制曲防,苟简阔略,而不由夫道者乎?”
《漢語大詞典》:奉慰
(1). 唐 宋 礼制,逢帝、后忌辰,百官列班进名拜慰天子或皇太后,称“奉慰”。 宋 王溥 唐会要·忌日:“初经 代宗 忌辰,駙马诸亲,悉诣银臺奉慰。”宋史·礼志二六:“ 天祐 初,始令百官诣閤奉慰。 宋 循其制,惟 宣祖 、 昭宪皇后 为大忌。前一日不坐,羣臣诣西上閤门奉慰,移班奉慰皇太后,退赴佛寺行香。”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乙酉, 温成皇后 啟殯,帝不御前后殿,百官进名奉慰。”
(2).犹慰问,问候。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禁卫·驾贴之伪:“ 高 独呼校面詰,索驾贴观之,诸校词窘,谓厰卫遣来奉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