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免诉(免诉)  拼音:miǎn sù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02条规定,刑事案件有曾经判决确定、时效已完成、曾获大赦或犯罪后法律已废止其刑罚者,应谕知免诉之判决。
《国语辞典》:边界谈判(边界谈判)  拼音:biān jiè tán pàn
相邻的两国为划定或确定国界线,而进行的协议谈判。
《国语辞典》:爪哇人  拼音:zhǎo wā rén
根据在爪哇发现的史前人类化石所确定的已灭绝的人科成员。西元一八九一年,由荷兰医生杜布瓦(Eugēne Dubois)所发现。特徵是脸孔大、头骨粗厚、前额低斜、眉塉粗隆、下颚厚重、牙齿粗大,脑容量平均八百六十西西,身高约一百七十二公分,完全直立行走。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因此被认为更原始些。
《国语辞典》:没实诚(没实诚)  拼音:méi shí chéng
不确定、没凭据。元。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我则怕你没实诚,闲话我赤心多。」也作「没十成」。
《国语辞典》:假执行(假执行)  拼音:jiǎ zhí xíng
民事案件通常以判决确定后执行为原则,若债权人恐中途生变,得于一审胜诉后,依法向法院声请先为执行。但胜方须事先提供约三分之一的担保金额始得执行,称为「假执行」。
《国语辞典》:特赦令  拼音:tè shè lìng
对于已经判刑确定的某些特定犯罪人,由国家元首依法特别予以免除刑罚所颁布的命令。
《国语辞典》:死约会(死约会)  拼音:sǐ yuē huì
确定不变,必须履行的会面约定。如:「明天下午,我有一个不见不散的死约会。」
《漢語大詞典》:盖然论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权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仡佬语(仡佬語)
属汉藏语系,语族尚未确定。 仡佬族 两万多人口中会说仡佬语的只有六千多人。因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无文字。
《國語辭典》:各奔前程  拼音:gè bēn qián chéng
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不同的志向,寻找自己的前途,各自发展。《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回:「后来工部建言,触忤了圣旨,钦降为四川泸州州判。万户升了边上参将,各奔前程去了。」《孽海花》第一九回:「欢聚至更深而散,明日各奔前程。」
《國語辭典》:对症下药(對症下藥)  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
针对病症开方用药。比喻针对问题所在,做有效处理。《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不想这樊迟是话不问,偏偏的要请学稼请学圃起来,夫子深恐他走入长沮桀溺的一路,倘然这班门弟子,都要这等起来,如苍生何,所以才对症下药,合他讲那上好礼的三句。」也作「对症发药」、「对症用药」。
《漢語大詞典》:动机论
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漢語大詞典》:动机与效果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漢語大詞典》: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闭合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该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即ε=δφδt。一段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ε=blvsinθ可看成是该定律所描述的一种特殊情况。
《國語辭典》:荒信  拼音:huāng xìn
不确定的信息。《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琏进来请了安,回说今日到他大舅家去,听见一个荒信,说是二叔被节度使参进来,为的是失察属员,重徵粮米,请旨革职的事。」
《漢語大詞典》:锢定(錮定)
牢固确定。錮,通“ 固 ”。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然而群众之中的一些守旧的落后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不是群众自己所‘固有’的,而是统治阶级用了种种方法和工具所锢定的,所灌输进去的。”
分類:牢固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