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石崖
犹石壁。 唐 元结 《大唐中兴颂》:“石崖天齐,可磨可鐫,刊此颂焉,何千古年!” 宋 张耒 《石楼》诗:“声驱石崖动,气抱晴日冷。”
分類:石壁
《國語辭典》:壁立  拼音:bì lì
1.像墙壁一样直立。形容山石陡峭。《三国志。卷六○。吴书。贺齐传》:「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巨马水》:「涞水又南径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
2.家中只有四壁直立。形容空无所有,非常贫穷。《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國語辭典》:刻石  拼音:kè shí
1.将文字或图案刻在碑碣、崖壁上。《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2.刻有文字、图象的碑碣。《南史。卷五七。范云传》:「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國語辭典》:石刻  拼音:shí kè
刻有文字或图画的碑碣、崖壁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金。元好问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
《漢語大詞典》:素壁
白色的墙壁、山壁、石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澧水:“﹝ 嵩梁山 ﹞高峯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炉。”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状》:“素壁丹墀,实隆家贵。” 唐 卢纶 《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跡,根癭联悬同素壁。”宣和画谱·郭熙:“至攄发胸臆,则於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巖岫巉絶,峰峦秀起。” 明 文徵明 《题画》诗:“就中妙解谁应识,万里云烟开素壁。”
《漢語大詞典》:磨崖
亦作“ 磨厓 ”。
(1).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南屏兴教磨崖:“今 南屏山 兴教寺 磨崖,《家人》卦、《中庸》《大学》篇, 司马公 书,《新图经》不载。” 元 马致远 《哨遍·张玉嵓草书》套曲:“通三昧,磨崖的本,画赞初碑。”
(2).磨平山崖石壁镌刻文字。 明 郭贞顺《上俞将军》诗:“但属壶民歌太平,磨厓勒尽 韩山 石。” 清 顾炎武 《浯溪碑歌》:“ 真卿 作大字,笔法名天下,磨厓勒斯文,神理遗来者。”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异日者龙跳虎卧,磨崖 昆崙 之巔;波涌云垂,张乐 洞庭 之泽。”
(3).磨擦山崖。 宋 苏轼 《黄牛庙》诗:“山下耕牛苦磽确,两角磨崖四蹄溼。”
《國語辭典》:点额(點額)  拼音:diǎn é
1.用笔点额头。古时常用为得君位的梦兆。《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自居晋阳,寝室夜有光如昼。既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王昙哲曰:『吾其退乎?』昙哲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
2.古时相传鱼渡龙门便为龙,否则便点额而还。典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后用以比喻应试落第。唐。李白 赠崔侍郎诗:「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唐。白居易 醉别程秀才诗:「五度龙门点额回,却缘多艺复多才。」
《國語辭典》:摩崖  拼音:mó yá
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经文、佛像、诗赋等。因崖壁凹凸不平,所刻文字无法整齐统一,反而形成雄伟豪放的独特风格。由于崖壁粗糙,经年暴露于外,受风雨侵蚀,所以今所见的摩崖书笔致多圆劲浑厚而少方峻,如〈汉石门颂〉、〈唐舜庙碑〉便是。
《國語辭典》:复壁(複壁)  拼音:fù bì
二层的墙壁,中空,可以藏匿人或物。《后汉书。卷六四。赵岐传》:「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隋书。卷五五。尔朱敞传》:「敞再拜哀求,长孙氏悯之,藏于复壁。」也称为「夹壁」、「假墙」。
《漢語大詞典》:岩屋(巖屋)
指利用天然洞穴或石壁修砌的石屋。 唐 杨衡 《游陆先生故岩居》诗:“上有一巖屋,相传灵人宅。” 宋 梅尧臣 《送良玉上人还昆山》诗:“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巖屋。”宋史·韩世忠传:“贼深据巖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
《漢語大詞典》:刻文
(1).刻印文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会试刻文:“会试録刻文,先朝多不拘式,如 成化 二年丙戌,五经各刻文三篇,二场乃刻詔。”
(2).刻于碑碣、石壁或器物上的文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今传 秦 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是草率急就的,无疑是草篆,大约也就是 秦 代的隶书吧。”
《漢語大詞典》:山肤(山膚)
(1).即石耳。体呈扁平圆形,固着于石面,多产于悬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药用。 汉 枚乘 《七发》:“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宋 梅尧臣 《送王屋知县孙秘丞》诗:“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饮食:“或曰,山肤,石耳之类。”
(2).指山产的美味食品。参见“ 山肤水豢 ”。
(3).山的表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竇悬,不容人跡,漫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黄山》:“山肤剥尽,而骨仅存。”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诗:“树下每每无寸草,山肤只剩赤条条。”
《漢語大詞典》:山肤水豢(山膚水豢)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食之美曰山肤水豢。”
《漢語大詞典》:磨崖碑
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 金 庞铸 《山谷透涓帖》诗:“平生败笔塚纍纍,妙处不减磨崖碑。”
《漢語大詞典》:列壁
(1).陡立的石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象。”
(2).谓四周之壁。 唐 温庭筠 《蒋侯神歌》:“ 吴王 赤斧斫云阵,画堂列壁丛霜刃。”
《漢語大詞典》:界练(界練)
谓介于石壁之间的白匹练。喻瀑布。 唐 顾云 《题致仕武宾客嵩山旧隐》诗序:“飞流界练,贯幽响於风湍;曙景张屏,掛清光於露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