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不传六耳(法不傳六耳)  拼音:fǎ bù chuán liù ěr
六耳,六只耳朵,指三个人。「法不传六耳」指道法不可以说给第三个人听。比喻事情极端秘密,不能给第三者知道。《儿女英雄传》第四回:「白脸儿狼说:『这话可法不传六耳,也不是我坏良心,来兜揽你。』」
《國語辭典》:户告人晓(戶告人曉)  拼音:hù gào rén xiǎo
逐户通知告晓,使人人知道。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
《国语辞典》:肌觉(肌觉)  拼音:jī jué
一种使人知道人体各部位置的知觉。由关节、肌腱和肌肉内的接受器,接受压力与张力,再将各种状况传到大脑,让人感觉身体的位置以控制动作。如人在行走时,不须看脚,就可知脚的位置。
《國語辭典》:基本粒子  拼音:jī běn lì zǐ
构成物体的最简单物质。目前所发现的有电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等。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
《國語辭典》:不得而知  拼音:bù dé ér zhī
无从知道。如:「我不是董事,公司未来营运的方向不得而知。」《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自此常去走动,有无他事,不得而知。只是闹得左邻右舍都说了话了。」
分類:无从知道
《國語辭典》:尝鼎一脔(嘗鼎一臠)  拼音:cháng dǐng yī luán
品尝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锅食物的滋味。语本《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后比喻可由部分推知全体。宋。王安石 回苏子瞻简:「馀卷正冒眩,尚妨细读,尝鼎一脔,旨可知也。」
分類:味道知道
《漢語大詞典》:察见渊鱼者不祥(察見淵魚者不祥)
古代谚语。明察太过,知道别人隐私者不祥。列子·说符:“ 周 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知料隐匿者有殃。’”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八》:“由此可知见事太明,做事即失其勇, 庄子 (按当为 列子 )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盖不独谓将为众所忌,且与自己的前进亦复大有妨碍也。”亦省作“ 察渊鱼 ”。 宋 刘克庄 《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从今也莫察渊鱼,做到不忍欺田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汉纪·宣帝》:“好京兆,不免腰斩。察渊鱼不祥,其然乎!”按,韩非子·说林上有“知渊中之鱼者不祥”之语,义同。
《國語辭典》:包打听(包打聽)  拼音:bāo dǎ tīng
旧时租界中巡捕房里查访案情的人。后泛指消息灵通、善探隐私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一一回:「倘若找不到,只要我到上海道里一托,立刻一封信,托洋场上的官,交代了包打听,是没有找不到的。」《文明小史》第一六回:「他们拆姘头拆不好,所以请了包打听的夥计来,替他们判断这件公案。」也称为「包探」。
《國語辭典》:道头知尾(道頭知尾)  拼音:dào tóu zhī wěi
说了前面,便知道后面。形容非常聪明伶俐。
《國語辭典》:道远知骥(道遠知驥)  拼音:dào yuǎn zhī jì
行远路才知道马力的好坏。三国魏。曹植〈矫志〉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漢語大詞典》:臭名昭着(臭名昭著)
谓坏名声谁都知道。《〈艾青诗选〉自序三》:“国民党以臭名昭著的《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一群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
《國語辭典》:臭名昭著  拼音:chòu míng zhāo zhù
丑恶的名声昭彰显著。如:「他卖国求荣,早已臭名昭著,为国人所唾弃。」
《漢語大詞典》:悄悄密密
不声张,不让人知道。 艾芜 《回家》:“算了吧,忍点气,悄悄密密地打乘轿子,送她回娘家就是。”
《漢語大詞典》:亲智(親智)
(1).亲身了解,直接知道。墨子·经说下:“外,亲智也;室中,説智也。”
(2).接近有知识的人。逸周书·本典:“智能亲智,仁能亲仁,义能亲义,德能亲德,武能亲武。”
《漢語大詞典》:识二五而不知十(識二五而不知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鬭 晋 楚 也; 晋 楚 不鬭, 越 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夫 回瑗 可弃,而 杨 董 获升,可谓识二五而不知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