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温故知新(溫故知新)  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语本《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指温习旧业,可增进新知。亦指复习学过的知识,而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汉书。卷一○。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起先教他经书,不上一年,温故知新,五经均已读熟。」
《國語辭典》:谭天说地(譚天說地)  拼音:tán tiān shuō dì
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形容人知识丰富,能广泛的谈论各种事情。《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连称道:『奇才!奇才!』」也作「谈天说地」。
《國語辭典》:同等学力(同等學力)  拼音:tóng děng xué lì
一般是指升学或认定资格时,对于未完成前一级之完整学习并取得毕业證书者,以其他学习或證书替代,视同具有同等学力。如教育部订有「入学大学同等学力认定标准」。
《漢語大詞典》:通文达艺(通文達藝)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西游补》第一回:“我们老和尚是个通文达艺之人,却又慈悲太过。”
《漢語大詞典》:通儒达士(通儒達士)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 班固 、 贾逵 、 郑兴 父子,并敦悦之。”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开元占经天体浑宗后:“至以日景求之,违错甚多,然其流行,布在羣书,通儒达士,未之考正。”亦称“ 通儒达识 ”。南齐书·礼志上:“ 汉 之於 周 ,世代未远, 鄗 上頽基, 商丘 餘树,犹应尚存,迷失方位,未至於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國語辭典》:天文地理  拼音:tiān wén dì lǐ
天文与地理。指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和山川形势的条理。语本《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儒林外史》第一回:「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漢語大詞典》:天文馆(天文館)
普及天文知识的文化教育机构。其活动内容有利用天象仪放映人造星空,进行有关天文知识的演讲,编译通俗天文刊物等。我国第一座天文馆于1957年在 北京 建成。
《国语辞典》: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拼音:xué yǐ zhì yòng
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或工作当中。如:「光读死书是没有意义的,要能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谛。」
《國語辭典》:一物不知  拼音:yī wù bù zhī
对某一事物不了解,指知识尚有欠缺、不完备。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一物不知,实以为耻。」
分類:知识欠缺
《漢語大詞典》:叶贯(葉貫)
谓若树叶之脉理贯通。形容知识融会贯通,皆有条理可寻。《淮南子·俶真训》:“提挈阴阳,嫥捖刚柔。枝解叶贯,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淮南子·兵略训》:“古得道者……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脩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 汉 王充 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
《漢語大詞典》:夏虫语冰(夏蟲語冰)
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篤於时也。” 清 王韬 《六合将混为一》:“不审倚伏之机,不明顺逆之故,是犹醯鷄处瓮,别有一天,夏虫语冰,莫知其候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李善 注:“言浅近小智,同乎夏虫,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矫也。” 张铣 注:“夏虫不知冬有寒冰,亦犹小智不识高道,故笑之。”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巨块置我前,凝结造化移。畏冷不敢食,有类夏虫疑。”
《國語辭典》:小前提  拼音:xiǎo qián tí
在三段论中,凡前提有与结论的主词项相同的词项者,称为「小前提」。
《国语辞典》:农业化学(农业化学)  拼音:nóng yè huà xué
运用化学知识于农业方面的科学,属应用化学。内容包括肥料学、土壤化学、营养化学、农产制造、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等。
《国语辞典》:良朋益友  拼音:liáng péng yì yǒu
有助于增长知识与品德的朋友。如:「班代表为人真诚、热心,总能适时帮我解困,真是我的良朋益友。」唐。皎然〈七言乐意联句〉诗:「良朋益友自远来,万里乡书对酒开。」《镜花缘》第七三回:「在我们闺中,真可算得良朋益友,就是独自一人,只要有了他,也可消遣的。」
《国语辞典》:美术设计(美术设计)  拼音:měi shù shè jì
利用美术知识与技能来对商品或诉求对象所做的设计。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种类的美术设计。如宣传设计、商业设计、展示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