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能照物,能称于实,故曰实眼。是五眼中之佛眼也。胜鬘经曰:「佛为实眼实智。」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五眼中之佛眼。
(术语)眼能照物,能称于实,故曰实眼。是五眼中之佛眼也。胜鬘经曰:「佛为实眼实智。」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五眼中之佛眼。
择法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简别法之是非之识见也。
【佛学常见辞汇】
选择正法之眼。
(术语)简别法之是非之识见也。
【佛学常见辞汇】
选择正法之眼。
择乳眼
【佛学大辞典】
(譬喻)乳混水,使鹅饮之,彼能择乳而遗水。(参见:鹅王)
(譬喻)乳混水,使鹅饮之,彼能择乳而遗水。(参见:鹅王)
鹅王眼
【佛学大辞典】
(譬喻)如鹅王之能别水乳,喻学者之择法眼明也。高僧传二曰:「直入正宗,可谓具鹅王眼也。」
(譬喻)如鹅王之能别水乳,喻学者之择法眼明也。高僧传二曰:「直入正宗,可谓具鹅王眼也。」
鹅眼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又曰乳水眼。鹅鸟能分一器之乳水,以譬学者之择法眼也。(参见:鹅王别乳)
(譬喻)又曰乳水眼。鹅鸟能分一器之乳水,以譬学者之择法眼也。(参见:鹅王别乳)
离垢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眼也。以可见得圣道故。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往生要集末曰:「愿得离垢眼,證无上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脱离烦恼之垢染的清净法眼。
(术语)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眼也。以可见得圣道故。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往生要集末曰:「愿得离垢眼,證无上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脱离烦恼之垢染的清净法眼。
髑髅里眼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言:「棺木里瞠眼。」死中得活之意。谓至道者非识之所识,此道之不现,实由于此识。一旦心识丧尽了,即有大活处,此为髑髅无识之活境界。即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也。碧岩二则颂评曰:「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髑髅里眼睛。」
(术语)或言:「棺木里瞠眼。」死中得活之意。谓至道者非识之所识,此道之不现,实由于此识。一旦心识丧尽了,即有大活处,此为髑髅无识之活境界。即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也。碧岩二则颂评曰:「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髑髅里眼睛。」
开眼界
【俗语佛源】
「眼界」即「眼根」,为六根之一,大致相当今天所说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和视神经等。因为六根属于「十八界」中的一类,所以「眼根」亦名「眼界」。能够维持自相,不与他相混淆,称为「界」。眼界与色界相对,产生眼识界(视觉)。如《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楞严经》中有「开眼见明,名为见外」之句,「开眼」,犹睁眼。为佛菩萨像画眼点睛,也称为「开眼」或「开光」(光、光明,指眼)。如《禅林象器笺·垂说门》谓:「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眼不但是人身的传神处,而且还是智慧的象征。如佛教中有慧眼、法眼、佛眼等说。在禅宗那里,「开眼」常用作开悟、觉悟的代称。如《五灯会元》卷二十:「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看到了以前未见到过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俗语谓之「开眼界」。如《中国现在记》第十一回:「想起金山是最有名的地方,一向没有去过,今日天气晴明,正可前去开开眼界」。又如《新华文摘》1991年第5期:「昆仑山口某油库壮观、新奇的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李明权)
「眼界」即「眼根」,为六根之一,大致相当今天所说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和视神经等。因为六根属于「十八界」中的一类,所以「眼根」亦名「眼界」。能够维持自相,不与他相混淆,称为「界」。眼界与色界相对,产生眼识界(视觉)。如《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楞严经》中有「开眼见明,名为见外」之句,「开眼」,犹睁眼。为佛菩萨像画眼点睛,也称为「开眼」或「开光」(光、光明,指眼)。如《禅林象器笺·垂说门》谓:「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眼不但是人身的传神处,而且还是智慧的象征。如佛教中有慧眼、法眼、佛眼等说。在禅宗那里,「开眼」常用作开悟、觉悟的代称。如《五灯会元》卷二十:「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看到了以前未见到过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俗语谓之「开眼界」。如《中国现在记》第十一回:「想起金山是最有名的地方,一向没有去过,今日天气晴明,正可前去开开眼界」。又如《新华文摘》1991年第5期:「昆仑山口某油库壮观、新奇的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李明权)
佛眼相看
【俗语佛源】
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水浒传》第十四回:「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常正)
佛眼为佛经中说的「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了诸法实相,名为佛眼。在这里特指慈善的眼光,谓以善意相对待,不加伤害。《水浒传》第十四回:「是会的将来还我,佛眼相看。你若不还,我叫你目前流血。」元曲《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常正)
眼光
【俗语佛源】
见于《楞严经》卷一:「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俗语用眼光一词,含有多种意义。或指视线,如清·秦笃辉《平书·物宜上》:「眼光闪烁者,多险恶小人。」或指视力,眼力,如清·王陈梁《烛影摇红2自题秋夜校书图》词:「花甲余三,眼光那比当年俊。」今则多用眼光喻指观点、判断力和观察力等,如冰心《庄鸿的姊姊》:「以哲学的眼光看去,早死晚死,都是一样的。」又如茅盾《昙》五:「王司令,少年腾达,人又漂亮,我的眼光断不会错的。」(李明权)
见于《楞严经》卷一:「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俗语用眼光一词,含有多种意义。或指视线,如清·秦笃辉《平书·物宜上》:「眼光闪烁者,多险恶小人。」或指视力,眼力,如清·王陈梁《烛影摇红2自题秋夜校书图》词:「花甲余三,眼光那比当年俊。」今则多用眼光喻指观点、判断力和观察力等,如冰心《庄鸿的姊姊》:「以哲学的眼光看去,早死晚死,都是一样的。」又如茅盾《昙》五:「王司令,少年腾达,人又漂亮,我的眼光断不会错的。」(李明权)
眼不见杀
【三藏法数】
谓自眼不见是生物,是人不为我故杀,是名不见杀。
谓自眼不见是生物,是人不为我故杀,是名不见杀。
回眼千里
【三藏法数】
谓于天下众生之类,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时,无有远近,皆悉能见,是为回眼千里。
谓于天下众生之类,若好若丑,城郭屋舍,山岩树木,回眼之时,无有远近,皆悉能见,是为回眼千里。
眼目数瞬
【三藏法数】
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衰相现时,其目数瞬,是为小衰相也。
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衰相现时,其目数瞬,是为小衰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