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假话(假話)  拼音:jiǎ huà
虚伪不实的谎话。《红楼梦》第三五回:「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老残游记》第一四回:「你究竟是真话是假话?说了我好放心。」
《漢語大詞典》:谦衷(謙衷)
谦虚的真情。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无闷子录遯翁苦口》:“ 涧翁 之意,当是以朱子语类甚繁,而仅仅摘録一帙,恐以罣漏貽讥,故不欲自显,此正其谦衷,而非为避怨起见。”
分類:谦虚真情
《漢語大詞典》:诲情(誨情)
教诲以真情相待。《宋书·谢灵运传》:“载十二而谓纪,岂 蜀 灭而 吴 安。众咸昧於谋兆, 羊 独悟於理端。请 广武 以诲情,树 襄阳 以作藩。”
《漢語大詞典》:朦昧
(1).迷糊貌。《素问·气交变大论》:“鬱冒朦昧,心痛暴瘖。”
(2).愚昧无知。祖堂集·镜清和尚:“学人朦昧,再乞指示。”
(3).隐瞒真情以图蒙混欺骗;欺骗。《元典章·户部九·劝农立社事宜》:“若有上年已栽桑果,数目另行具报,却不得朦昧报充次年数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盖总其事者,不精其学,未识师授优劣,课艺高下,往往为人朦昧。”
《漢語大詞典》:瞒人汉(瞞人漢)
隐藏真情的人。 唐 寒山 《诗》之二○七:“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
《漢語大詞典》:匿意
隐藏真情。战国策·赵策二:“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於左右。” 汉 王充 论衡·答佞:“是故佞人危人,人危而不怨;害人,人败而不仇,隐情匿意为之功也。”
《漢語大詞典》:隐佯(隱佯)
谓隐蔽真情,佯装不知。《孔子家语·屈节解》:“及为槨, 原壤 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
《國語辭典》:遮人眼目  拼音:zhē rén yǎn mù
盖住他人的双眼,以掩饰事实的真相。《程乙本红楼梦》第七五回:「这种遮人眼目儿的事,谁不会做?且再瞧就是了。」也作「遮人耳目」。
《漢語大詞典》:疑幕
比喻遮掩真情的事物或现象。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然而近两年,各方面的疑幕渐渐揭除,再加区区的通信, 中国 人至少已经应当知道 俄国 万千所经的困厄以及他的职志。”
《国语辞典》:矇著锅儿(矇著锅儿)  拼音:mēng zhe guō ér
盖著锅盖。指未见真相真情。如:「你别矇著锅儿胡说啦!」
《国语辞典》:矫情饰行(矫情饰行)  拼音:jiǎo qíng shì xìng
掩饰真情,装模作样。《隋书。卷四。炀帝纪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也作「矫情饰貌」。
《国语辞典》:矫情饰诈(矫情饰诈)  拼音:jiǎo qíng shì zhà
掩饰真情而以假面目欺诈人。宋。朱熹〈与宰执劄子〉:「伏念熹昨以蒙恩进职,辄具辞免,非敢矫情饰诈,罔上盗名。」
《国语辞典》:矫情自饰(矫情自饰)  拼音:jiǎo qíng zì shì
掩藏真情,粉饰自己。《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书。卷一六。道武七王列传。京兆王黎传》:「初,叉之专政,矫情自饰,劳谦待士,时事得失,颇以关怀。」
《国语辞典》:至敬无文(至敬无文)  拼音:zhì jìng wú wén
对极亲密的人表示敬爱,应著眼于真情的表露,而不必用虚文缛节。《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也作「至亲无文」。
《漢語大詞典》:打破网儿(打破網兒)
比喻露出真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又转想一想道:‘不好,不好。万一名姓偶然相同,鈿盒不是他家的,却不弄真成假!且不要打破网儿,只是做些功夫,偎得亲热,自然到手。’”
分類:露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