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循省
(1).考察。《公羊传·僖公三年》“何以书?记异也” 汉 何休 注:“﹝ 僖公 ﹞飭过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 郭都 等,理寃狱四百餘人。”
(2).检查;省察。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欲致辞为让,则乖伏属之礼;承命苟贪,又非循省之道。”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今臣自循省,一无可取,乃与之同被选擢,比肩并进,岂不玷朝廷之举,为士大夫所羞哉!” 清 龚玉晨 《紫姬小传》卷二:“虽重亲高堂,矜其不逮,夙夜循省,心何不安!”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吾尝纵览本朝入主中夏以来二百餘年之往事,若者为失机,若者为养痈,若者为种祸,若者为激变,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而长慟也。”
《國語辭典》:清澄(清澂)  拼音:qīng chéng
1.清澈。《文选。张衡。西京赋》:「消雰埃于中宸,集重阳之清澄。」
2.审察。《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传》:「陛下不加清澄,审别真伪。」
《國語辭典》:清澄  拼音:qīng chéng
1.清澈、明亮。《楚辞。屈原。远游》:「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青衣水》:「然秋月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
2.审核、清查。晋。葛洪《抱朴子。袪惑》:「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
《國語辭典》:思省  拼音:sī xǐng
1.省视。《汉书。卷八三。薛宣传》:「思省吏职,求其便安。」唐。刘禹锡〈为裴相公让官第二表〉:「臣自思省,得其端倪。」
2.思念。
分類:省察考虑
《漢語大詞典》:省录
(1).省察。后汉书·班超传:“故 超 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於今,未蒙省録。”
(2).视察并登记。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録囚徒还” 唐 颜师古 注:“省録之,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新唐书·虞世南传:“又 山东 淫雨, 江 淮 大水,恐有寃狱枉繫,宜省録纍囚,庶几或当天意。”
(3).记忆;注意。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復省録。” 宋 陆游 《得赵若川书因寄》诗:“老病闭门谁省録,因风时肯问何如。”
《漢語大詞典》:清徵
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韩非子·十过:“ 师旷 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 明 夏完淳 《九哀·临清流》:“期美人兮 江 干,奏清徵兮玉阑。”
省察;审察。后汉书·黄琼传:“阶下不加清徵,审别真伪,復与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糅,所谓抵金玉於砂砾,碎珪璧於泥涂。” 王先谦 集解:“官本考证曰:‘诸本同,徵,当作徵。’ 惠栋 曰:《古文易》曰:‘君子以徵忿窒欲。’ 郑玄 云:‘徵,清也。’左传·襄二十七年云:‘以徵过也。’ 杜预 曰:‘徵,审也。’”徵,一本作“ 澂 ”。参见“ 清澄 ”。
《國語辭典》:清澄(清澂)  拼音:qīng chéng
1.清澈。《文选。张衡。西京赋》:「消雰埃于中宸,集重阳之清澄。」
2.审察。《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传》:「陛下不加清澄,审别真伪。」
《國語辭典》:清澄  拼音:qīng chéng
1.清澈、明亮。《楚辞。屈原。远游》:「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青衣水》:「然秋月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
2.审核、清查。晋。葛洪《抱朴子。袪惑》:「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
《漢語大詞典》:循察
省察。 晋 夏侯淳 《笙赋》:“若夫缠緜约杀,足使放达者循察;通豫平旷,足使廉规者弃节。”
分類:省察
《國語辭典》:查察  拼音:chá chá
查验、审察。《红楼梦》第九九回:「便有几处揭报,上司见贾政古朴忠厚,也不查察。」
《國語辭典》:三省  拼音:sān xǐng
以三事省察,泛指详察己身过失。《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明。无名氏《贫富兴衰记。楔子》:「吾日三省朝闻道,自古寒儒陋巷居。」
《國語辭典》:自省  拼音:zì xǐng
自我省察。《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晋。潘岳秋兴赋〉:「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俛首而自省。」
《漢語大詞典》:省循
反复省察。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预於分土,愧在假人。窃自省循,惧无报称。” 宋 苏辙 《代李谏议谢免罪表》:“未能消於谤口,实有累於知人,每自省循,谓宜废黜。” 明 张居正 《辞免恩命疏》:“臣夙夜省循,如梦如觉。未知何缘,际此殊宠。”
分類:反复省察
《漢語大詞典》:静思
沉静地思考、省察。荀子·解蔽:“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宋 梅尧臣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诗:“世事静思同转轂,物华催老剧飞梭。” 叶紫 《星》第六章三:“她慢慢地静思了好久好久!”
《漢語大詞典》:抚己(撫己)
省察自己;自问。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抚己多惭,见公甚愧。”
《國語辭典》:体察(體察)  拼音:tǐ chá
1.体会、省思。《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
2.考察。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奉老爷的言语。著我扮做个货郎,挑著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
《漢語大詞典》:考正(攷正)
考查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
(1).考查核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中常侍 赵忠 丧父,殮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2).省察纠正;考核订正。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 班 义,考正注文。”
《國語辭典》:耳食  拼音:ěr shí
以耳代口,辨察食物。比喻见识浅,轻易相信传闻,不求真相。《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分類:传闻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