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枚皋扈仙跸
 
枚皋相见
 
相关人物
枚乘
 
枚皋


《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枚乘·(子)枚皋~〉2366~
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见谗恶遇罪,家室没入。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媟黩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等,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

例句

目断枚皋何处在,阑干十二忆登临。 吴融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待得枚皋相见日,自应妆镜笑蹉跎。 杜牧 见刘秀才与池洲妓别

遥羡枚皋扈仙跸,偏承霄汉渥恩浓。 钱起 和李员外扈驾幸温泉宫

东马严徐已奋飞,枚皋即召穷且忍。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节妇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典故
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易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國語辭典》:相见(相見)  拼音:xiāng jiàn
见面。《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三国演义》第六回:「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
《分类字锦》:执挚相见(执挚相见)
礼记: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郑注:言不敢相亵也。挚,所奠雁也。
分类:
《国语辞典》:推诚相见(推诚相见)  拼音:tuī chéng xiāng jiàn
以诚心待人。如:「他为人光明磊落,交朋友,必推诚相见。」
分类:诚心待人
《分类字锦》:未尝相见(未尝相见)
南史阮孝绪传:鄱阳王妃,孝绪姊也。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王怅然叹息。王诸子笃渭阳之情,岁时之贡,无所受纳,未尝相见,竟不之识。或问其故,孝绪曰:我本素贱,不应为王侯姻戚,邂逅所逢,岂关始愿。
分类:甥舅
《國語辭典》:相见恨晚(相見恨晚)  拼音:xiāng jiàn hèn wǎn
遗憾认识得太晚。语本《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宋。方千里六么令。照人明艳〉词:「当时相见恨晚,彼此萦心目。」也作「相逢恨晚」。
《国语辞典》:相见无日(相见无日)  拼音:xiāng jiàn wú rì
没有再见面的机会。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七。倪辉方技》:「绍兴二年冬,虞之子并甫过辉,辉曰:『与君相见无日矣。』」
《国语辞典》:真诚相见(真诚相见)  拼音:zhēn chéng xiāng jiàn
以真实诚恳之心与人相处。如:「他们坦率、朴实,与你又是真诚相见,还有什么好不放心的?」
《漢語大詞典》:刮目相见(刮目相見)
见“ 刮目相待 ”。
《國語辭典》:刮目相待  拼音:guā mù xiāng dài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参见「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条。《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佔花魁》:「他承受了朱家的店业,手头活动,体面又比前不同,自然刮目相待。」
分類:眼光
《國語辭典》:恨相见晚(恨相見晚)  拼音:hèn xiāng jiàn wǎn
憾恨相见太晚。宋。文天祥 与山人黎端吉序:「与痴儿说梦,终日闷闷,使人欲索枕僵卧。明者了了,不踰顷刻能解人数百年中事,恨相见晚矣。」也作「恨相知晚」。
《國語辭典》:恨相知晚  拼音:hèn xiāng zhī wǎn
憾恨相知太晚。《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也作「恨相见晚」、「相得恨晚」、「相知恨晚」。
《漢語大詞典》:兵戎相见(兵戎相見)
指发生武装冲突。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从 至正 十六年起, 张士诚 和 朱元璋 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如:这两个友好邻邦竟弄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分類:武装冲突
《漢語大詞典》: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见“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國語辭典》: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拼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
(谚语)敌对双方见面时,仇视、愤怒的情绪格外高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四八回:「自古道:『恩人相见,分外眼清,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国语辞典》:枚皋  拼音:méi gāo
人名。(西元前153~?)字少儒,是枚乘之子,西汉淮阴人。武帝时为郎,好诙谐,善辞赋,才力敏捷。时人比之东方朔。也作「枚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