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罕俦(罕儔)
少可相比。南齐书·王思远传:“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儔。” 唐 杜甫 《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晚定 崔 李 交,会心真罕儔。” 明沈鲸《双珠记·卖儿系珠》:“娘珍重,莫过忧,我东人仁慈罕儔。”
分類:相比
《國語辭典》:口业(口業)  拼音:kǒu yè
1.佛教用语。指会造成未来苦乐果报的言语行为。宋。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
2.唐宋时称文学的创作为「口业」。宋。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3.赖以维生的产业。《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给以荒田,永为口业。」
《漢語大詞典》:仪天(儀天)
(1).测候天体。文选·陆机〈演连珠〉之四七:“是以仪天步晷,而修短可量;临渊揆水,则浅深难测。” 李周翰 注:“仪,法……夫天体虽远,可以法推者,疎而易知。”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若夫仪天布宪,百官从轨,经礼之外,弃而不存。”
(2).与天相比配。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仪天比峻,儷影腾光;奉祀延福,守器传芳。”
(3). 宋 代所用历法之一。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二:“本朝历凡十变:在 建隆 则曰《应天》;在 太平兴国 则曰《乾元》;在 咸平 则曰《仪天》……在 绍兴 曰《统元》。”
《漢語大詞典》:方古
(1).与古代相媲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退功臣而进文史,戢弓矢而散牛马,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2).与古代相比较。《晋书·江统传》:“臣等以为今四海之广,万物之富,以今方古,不足为侈也。”
(3).方正古朴,不随世俗。北史·司马膺之传:“﹝ 膺之 ﹞性方古,不会俗旧。”
《漢語大詞典》:配乾
(1).犹配天。谓功德与天相比匹。乾,指天。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於赫灵祚,配乾比隆。”《南齐书·乐志三》:“光我帝基,协灵配乾。”
(2).谓匹配于夫。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惟夫人……天荫本高,不繫夫而命爵,母道克备,寧为子而求郎。用能符梦月之嘉祥,诞配乾之阴教。”
《漢語大詞典》:称功(稱功)
衡量功劳,与功绩相比。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臣罢四国之兵,而王乃与臣五乘,此其称功,犹嬴胜而履蹻。”
《漢語大詞典》:高比
谓与高尚的人相比匹。《韩诗外传》卷七:“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 宋 叶适 《蜂儿榧歌》:“昔人取急欲高比,今我细论翻下匹。”
《漢語大詞典》:相衡
互相比较、衡量。 明 睡乡居士 《〈二刻拍案惊奇〉序》:“至演义一家,幻易而真难,固不可相衡而论矣。” 清 端方 《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臣等游歷所至,每与其国之贤士大夫,潜心讨论,举以相衡,觉彼皆条理秩然,事无丛脞,而我则时形竭蹶,弊患潜滋。”
分類:相比衡量
《漢語大詞典》:斗捷(鬥捷)
亦作“鬭捷”。
(1).竞相比赛快速。 明 李东阳 《竞渡谣》:“家家买得巫在船,船船鬭捷巫得钱。” 徐珂 《清稗类钞·舟车·跑快车》:“都人游 南顶 者,有跑快车之风,大抵在 前门 外 天桥 一带,其地空旷,车行至此,必长驱鬭捷,然往往有败辕脱幅之虞。”
(2).取胜。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狎侮座上人,鬭捷贪谐謔。”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之四:“鬭捷童子场,濡毫自成篇。”
《國語辭典》:拟人(擬人)  拼音:nǐ rén
将事物赋予人的性格、情态。如唐朝杜牧的〈赠别〉诗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也称为「人性化」。
《漢語大詞典》:比作
相比(如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比喻,比拟。例如:将人的牙齿比作珍珠;把他比作神。
《漢語大詞典》:相校
两相比较。梁书·徐勉传:“物之与我,相校几何哉!”
分類:相比
《漢語大詞典》:方洁(方潔)
亦作“ 方絜 ”。
(1).方正廉洁。后汉书·王丹传:“ 丹 资性方絜,疾恶彊豪。”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今宰制之臣十餘,皆文学适用,操履方洁。”
(2).谓与其洁白相比配。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
《漢語大詞典》:余分(餘分)
(1).指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实际时间与纪年时间相比所馀的零头数。汉书·律历志下:“后九十五岁, 商 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餘分,是为孟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唯虚宿未有奇数,自是日之餘分,历家取以为斗分者此也。餘宿则不然。”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二》:“至於晦朔之畸数,闰月之餘分,圣人不能齐也,而况巧历乎?”
(2).谓非正统。 宋 岳珂 《奉诏移伪齐檄》:“率华夏礼义之俗,甘事腥羶,紫色餘分,拟乱正统。”参见“ 餘分闰位 ”。
(3).馀留部分。 宋 陈师道 《中秋夜东刹赠仁公》诗:“盈盈秋月不餘分,叶露悬光可数尘。”按,此指月亮亏蚀部分。
《漢語大詞典》:骈死(駢死)
相比连而死。形容死者之多。 唐 韩愈 《杂说》之四:“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 徐渭 《书拟上督府书》:“而遂为无敌之兵,永收万全之利,不犹愈於駢死於贼人之手,而徼倖於屡北之间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生:“但使贤夫人及千里之僕,駢死而不知其罪,不亦与刑律中分首从者,殊多憒憒耶?”
分類:相比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