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宫屯
谓在皇宫附近驻扎。 宋 曾巩 《殿前都指挥使制》:“朕择材勇之士备宫屯之兵,以宿卫京师,填附方夏。”
《漢語大詞典》:帝掖
犹宫掖。掖,皇宫中的旁舍,嫔妃所居之处。宋书·后妃传·明帝陈贵妃:“声华帝掖,轨秀天嬪。”
《漢語大詞典》:内教坊
唐 代设置于皇宫中掌女乐的官署名。旧唐书·职官志二:“内教坊。 武德 已来,置於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 则天 改为云韶府, 神龙 復为教坊。”
《漢語大詞典》:南北衙
(1). 唐 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参见“ 南衙 ”。
(2). 唐 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 南北衙 ”。参见“ 南衙 ”。
《漢語大詞典》:南衙
(1). 唐 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新唐书·尉迟敬德传:“南衙北门兵与府兵尚杂鬭, 敬德 请帝手詔诸军听 秦王 节度,内外始定。”参见“ 衙兵 ”。
(2). 唐代 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唐 吴竞 贞观政要·论纳谏:“ 太宗 乃谓 玄龄 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君事?’”新唐书·高元裕传:“ 元裕 諫曰:‘今西头势乃重南衙,枢密之权过宰相。’”
(3). 宋 时称 开封府 之官署为南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一日﹝ 郭贄 ﹞方与僧对弈,外传 南衙大王 至,以 太宗 龙潜日,尝判 开封府 ,故有南衙之称。” 宋 陆游 《记太子亲王尹京故事》:“或问 太宗 以来尹京则谓之南衙,何也?曰: 开封府 治所本在 正阳门 南街东。然 太宗 为尹,乃就 晋 邸视事, 晋 邸又在大内乃府治之南,故曰南衙。”
《漢語大詞典》:睿艳(睿豔)
指皇宫中的花卉。 南朝 梁 王筠 《奉和皇太子忏悔应诏》:“睿艳以烟霞,栏杆若珠琲。善诱虽欲继,含毫愧文彩。”
《漢語大詞典》:仁智殿
明 代皇宫殿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宝寧门 门外偏西大殿曰 仁智殿 。俗所谓 白虎殿 也。凡大行帝、后梓宫灵位,在此停供。”
《漢語大詞典》:中古文
指 汉 代藏于皇宫中的古文经籍。汉书·艺文志:“ 刘向 以中古文《易经》校 施 、 孟 、 梁丘 经。以中古文尚书校 欧阳 、大小 夏侯 三家经文。” 颜师古 注:“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以别于外耳。” 清 龚自珍 《说中古文》:“ 成帝 命 刘向 领校中五经秘书,但中古文之説,余所不信。 秦 烧天下儒书, 汉 因 秦 宫室,不应宫中独藏尚书,一也; 萧何 收 秦 图籍,乃地图之属,不闻收,二也。”
《漢語大詞典》:司马中(司馬中)
汉 代皇宫的内门。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司马中者,宫内门也。司马主武,兵禁之意也。”参见“ 司马门 ”。
分類:皇宫应劭
《國語辭典》:司马门(司馬門)  拼音:sī mǎ mén
王宫的外门。因司马主武事,宫门有士兵守卫,故称为「司马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漢語大詞典》:彤銮(彤鑾)
指皇宫正殿。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又观其雄峙闕门,凛伏彤鑾;乌鳶慴窜,狐兔摧残。”
《漢語大詞典》:液廷
即掖庭。液,通“ 掖 ”;廷,通“ 庭 ”。皇宫中的房舍,妃嫔所居。汉书·王莽传上:“皇帝即位三年, 长秋宫 未建,液廷媵未充。” 颜师古 注:“液与掖同音通用。”
《漢語大詞典》:歇眼
指 南宋 京城中秋节皇宫附近的夜市。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中秋》:“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綫、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烛灯华灿,竟夕乃止。”
《国语辞典》:天禄琳琅(天禄琳琅)  拼音:tiān lù lín láng
紫禁城中的宫殿。是皇宫内庭藏书处,清代为收藏宋、元、明善本书之处。
《国语辞典》:登楼望阙(登楼望阙)  拼音:dēng lóu wàng què
阙,皇宫。登楼望阙为宋朝陈寅誓死卫国,坚守阵地,与全家牺牲殉国的故事。见《宋史。卷四四九。忠义传四。陈寅传》。比喻怀念朝廷。
《漢語大詞典》:公车司马门(公車司馬門)
即司马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的警卫由公车掌管,故称。三辅黄图·汉宫:“ 汉 未央 、 长乐 、 甘泉宫 ,四面皆有公车司马门。凡言司马者,宫垣之内,兵在司马,主武事,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汉书·张释之传》“太子与 梁王 共车入朝” 唐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宫衞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参见“ 公车 ”。
《國語辭典》:公车(公車)  拼音:gōng jū
1.兵车。《诗经。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2.官车。《周礼。春官。巾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
3.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徵召,及受章奏,亦上书者所诣;清举人入京会试叫上公车,就是依此而来。《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买臣到西京上书,待诏公车。」
4.复姓。如秦公子针字伯车,后世别为公车氏。
《國語辭典》:公车(公車)  拼音:gōng chē
公共汽车的缩称。参见「公共汽车」条。
《國語辭典》:独占鳌头(獨占鰲頭)  拼音:dú zhàn áo tóu
中了状元。科举时代,进士中状元后,立在殿阶中浮雕巨鳌头上迎榜,故称为「独占鳌头」。后亦称在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明。谢谠《四喜记》第一六出:「一战胜群贤,独占鳌头高选。」也作「独占鳌头」、「占鳌头」、「鳌头独占」、「鳌头独占」。
《國語辭典》:独占鳌头(獨占鼇頭)  拼音:dú zhàn áo tóu
科举时代称中状元。后也用来称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参见「独占鳌头」条。如:「她在这次竞赛之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获得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