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张镐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镐(1501年—1572年),字启周,号白河,直隶保定府定兴县民籍,陕西泾阳县人,嘉靖戊戌进士,官至宣府巡抚。年十六,补邑庠生,嘉靖七年(1528年)以《春秋》中顺天府乡试第五名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登乙未科会试第一百四十七名,因病未殿试。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式戊戌科登第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次年授户部云南司主事,二十一年督理雁门边饷,进阶承德郎。丁母忧归,服阕,改兵部武选司主事,提督京营,兼董大享殿、腾僖殿、宣坡台。迁职方司员外郎、武选司郎中,二十七年(1548年)十一月升光禄寺少卿,丁父忧去官。因为忌者所挤,张镐服阕,谪知汝州。抵任甫六月,升潞安府同知,转山西大同佥事,分巡冀北道,兼理学政。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山西布政司右参议,分守口北道,三十五年三月总督宣大侍郎江东在怀来南山隘口修筑墩台防御鞑虏,以巡按御史李凤毛举荐,张镐升兵备副使,无事则屯隆庆,防秋则移驻岔道,提调守备官军。三十五年十二月修筑墩堡完工,升左参政,兵备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赞理军务,六月虏骑突犯宣府,马尾梁参将祁勉领兵追击中了埋伏,与坐营官姚登崇、守备戴升皆战死,兵马损失过半,张镐被夺俸三月。不久,因牵涉沈炼案,兵科都给事中王文炳弹劾张镐庸劣寡谋,遂于三十七年九月革职闲住。隆庆六年(1572年)卒,年七十二。
《國語辭典》:白河  拼音:bái hé
1.县名。参见「白河县」条。
2.地名。隶属台南市白河区,地处嘉南平原,濒白水溪北岸,面积约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原名店仔口街,民国九年改名白河镇。民国九十九年改制升格为白河区。
分類:白河天河
《国语辞典》:白河县(白河县)  拼音:bái hé xiàn
县名。位于陕西省东南与河南省交界处,濒临汉水南岸。汉江航运发达,为陕南地区的东端门户,襄揖嗼路、汉白公路经此,水陆交通畅达。简称为「白河」。
《国语辞典》:白河水库(白河水库)  拼音:bái hé shuǐ kù
位于台南市白河区附近,筑于白水溪上游河谷。民国五十年十二月开工,五十四年六月完成。高约四十二点五公尺,总蓄水量两千一百六十万立方公尺,有灌溉、防洪、供应工业用水和自来水等多项功能的水库。近已发展为观光区。
《漢語大詞典》:南阳市
在河南省西南部、焦枝铁路线上,滨临白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48年设市。人口42.8万(1995年)。丝绸工业发达,特产南阳绸、南阳玉。名胜古迹有卧龙岗武侯祠、医圣祠(内有张仲景墓)、张衡墓。
《国语辞典》:大沽口  拼音:dà gū kǒu
地名。位于河北省天津市东南。为白河出海口,白河也称为「沽河」,故称为「大沽口」。地当海陆咽喉,为北平、天津东方的门户。清朝咸丰年间,曾于南北两岸修筑炮台,后毁于庚子之役,立约不得复建。
《国语辞典》:关子岭(关子岭)  拼音:guān zǐ lǐng
地名。位于台南市白河区,为枕头山的高岭,原名高仔岭,是白水溪的发源处。日治时代因有温泉,乃开山辟道,大事经营,是观光胜地之一。与北投、阳明山、四重溪并称为台湾四大温泉。
《漢語大詞典》:七十二沽
河北省 境 白河 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 天津 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 天津 。 清 黄遵宪 《水滨》诗:“七十二沽秋色满,不堪吹鬢半胡尘。” 钱仲联 注引畿辅通志:“ 天津 有七十二沽之名,在县境者实祇二十一沽,皆从 西潞河 名也。 西潞河 一名 西沽河 。在 宝坻 者二十九沽,在 宁河 者二十二沽,此二县五十一沽,从 东潞河 名。 东潞河 一名 东沽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