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痴禅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痴室。斥空坐禅者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与痴定同。
痴闇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明之闇惑。唐华严经二曰:「如来智慧无边缘,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金光王童子经曰:「远离诸烦恼,痴闇云翳除。」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的闇味。
离痴乱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行)
十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谓瞋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瞋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行此行,则能进向于果,名之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挠行、五无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我痴
【佛学常见辞汇】
痴是愚痴,愚痴的不明白我之真相,叫做我痴。
愚痴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参见:三毒)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痴心妄想
【俗语佛源】
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谓之「痴心妄想」。如《红楼梦》第一一三回:「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做「痴心」。《大日经·住心品》将「痴心」列为六十种心相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指出:「依邪见故,痴心增上。」后以「痴心」指沉迷于情爱而不能自拔,犹言痴情。如寒山子诗:「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又如俗语:痴心女子负心汉。「妄想」和「正觉」相对,又称「生灭心」、「攀缘心」等。隋·慧远《大乘义章·八妄想义》对「妄想」有明确的释义:「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想取相,目之为想。」「妄想」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楞严经》卷一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后用「妄想」泛指胡思乱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白居易《强酒》诗:「若不坐禅销妄想,即须行醉放狂歌。」(李明权)
三种发相──愚痴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三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也。
〔二、计有无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尔思惟分别,谓我及阴等诸法,为定有耶?为定无耶?如是推寻,见心即发,随见生执;障于正定,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
〔三、计世性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计断常痴相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三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也。
计有无痴相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修定时,忽尔思惟分别,谓我及阴等诸法,为定有耶?为定无耶?如是推寻,见心即发,随见生执;障于正定,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
计世性痴相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愚痴僧
【三藏法数】
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无痴善根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无罪法,知应修法,知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
血途对愚痴
【三藏法数】
血途即畜生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四解脱经称为血途,盖因众生无智慧心,愚痴不了,致感斯报。故云血途对愚痴。
痴无明
【三藏法数】
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痴毒
【三藏法数】
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