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感冒  拼音:gǎn mào
1.感染风寒。《西湖二集》卷一二:「有的说是感冒了风寒,入于腠理,一时不能驱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
2.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气管发炎、咳嗽、鼻塞、发烧等症状。可经由空气中的飞沫传染。
3.对人感到厌烦。如:「他一天到晚搬弄是非,大家都对他很感冒。」
《漢語大詞典》:感风簿(感風簿)
宋 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的登记簿。例以“感风”为名,故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沈存中 云:‘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歷,相传谓之‘害肚歷’。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歷’,可对‘感风簿’。”
《國語辭典》:馀毒(餘毒)  拼音:yú dú
残留的毒素或祸害。如:「蔬菜上常留有农药的馀毒,食用前要清洗乾净。」
《國語辭典》:病害  拼音:bìng hài
因气候环境、土壤不适宜,或细菌、病毒感染,导致植物的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称为「病害」。
《漢語大詞典》:沙眼
(1).陶器因沙粒脱落而形成的小洞。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雀台瓦:“后人於其故基掘地得之,鑱以为研……受水处常恐沙粒所隔,去之则便成沙眼,至难得平莹者。”
(2).眼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结膜充血,表面粗糙似沙粒,可逐渐形成瘢痕,刺激角膜,使角膜发生溃疡。 綦水源 《三不吹》:“ 三不吹 像从油桶上发现了一个沙眼,一有漏洞就问。”
《国语辞典》:扫毒(扫毒)  拼音:sǎo dú
1.清除、消灭毒品。如:「毒品危害社会治安甚钜,扫毒因而成为警方今年的工作重点项目。」
2.电脑上指利用软体扫描病毒并予清除。如:「这台电脑已经中毒,赶快进行扫毒。」
《漢語大詞典》:斩毒(斬毒)
割除因病毒坏死的肌肤。《宋书·臧质传》:“执药随亲,非情谬於甘苦;挥斤斩毒,岂忘痛於肌肤?”
《國語辭典》:风疹(風疹)  拼音:fēng zhěn
病名。潜伏期二至四星期,流行期为春夏之间。主要症状是发烧出疹及耳后、后脑、颈部的淋巴结肿胀,数天后症状即消失。也称为「三日疹」。
《國語辭典》:风疹块(風疹塊)  拼音:fēng zhěn kuài
皮肤出现扁平状的水肿块斑,往往数小时内消退,并且有明显的发痒,但痊瘉后不会遗留痕迹。通常是因食物或药物过敏所致。参见「荨麻疹」条。
《國語辭典》:宿主  拼音:sù zhǔ
寄生生物所寄生的生物或细胞。如人是蛔虫的宿主。
《國語辭典》:寄主  拼音:jì zhǔ
1.没有实权的君主。《两晋演义》第二二回:「陛下不过做了一个寄主,将来祸难,恐不可测,不如早为设法,先发制人。」
2.寄存物品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寄主今在此,可还了他,果然盗情与你无干,赶出去罢!」
3.寄生生物所寄生的生物或细胞。如人是蛔虫的寄主。也称为「宿主」。
《國語辭典》:鹦鹉热(鸚鵡熱)  拼音:yīng wǔ rè
病名。由鹦鹉热披衣菌引起,人类主要透过鸟类或家禽感染。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头痛、红疹、肌肉疼痛及乾咳。
《國語辭典》:猪瘟(豬瘟)  拼音:zhū wēn
猪的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由滤过性病毒引起,具高度传染性。症状为发高热、便秘、下痢。死后剖检,以皮肤、肾、脾、膀胱、淋巴腺出血为特徵。
《漢語大詞典》:药剂拌种(藥劑拌種)
防治作物病毒的一种方法,用杀菌药剂搅拌种子。例如用赛力散拌小麦种子,可以防治黑穗病。
《國語辭典》:小儿麻痹症(小兒麻痺症)  拼音:xiǎo ér má bì zhèng
病名。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参见「急性脊髓灰白质炎」条。
《国语辞典》:尿道感染  拼音:niào dào gǎn rǎn
尿道受到细菌、病毒等的侵扰,会出现痒、小便疼痛和尿道内有分泌物的情形。最后形成尿道炎。如:「平时多注意个人卫生、多喝水,可减少尿道感染的机会。」
《国语辞典》:潜伏感染(潜伏感染)  拼音:qián fú gǎn rǎn
潜伏感染是细菌、病毒等致病原存在于身体中,而病徵还没有出现的状况。
《国语辞典》:日本脑炎(日本脑炎)  拼音:rì běn nǎo yán
病名。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脑发炎,此病由蚊子作媒介,常发生于夏季。首先发生于日本,并由日人分离證实其为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日本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