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阿米巴痢疾  拼音:ā mǐ bā lì jí
病名。为阿米巴原虫在消化肠道中寄生而引起的痢疾。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黏液。
《国语辞典》:鼻窦炎(鼻窦炎)  拼音:bí dòu yán
病名。鼻窦内黏膜发炎的病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鼻窦炎多由游泳时呼吸不得法引起,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及压痛、鼻塞、流鼻涕等,若不及早治疗,则会转为慢性鼻窦炎,而导致易感冒、流脓性鼻涕、呼吸不畅等症状。可以擦药、抽脓、穿刺、电烧等方式治疗。
《國語辭典》:鼻炎  拼音:bí yán
鼻腔黏膜炎症的通称。多由感冒所引起,常见病原为链球菌及葡萄球菌。主要症状为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鼻塞等。
《国语辞典》:鼻咽癌  拼音:bí yān yán
病名。鼻咽部黏膜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是常见的癌症,病人大多是男性。常表现鼻塞、流鼻血、耳鸣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治疗以放射线合并化学药物为主。
《國語辭典》:半身不遂  拼音:bàn shēn bù suí
身体一侧麻痹瘫痪失去自主的能力,多属中风或脊椎受损的后遗症。也称为「偏废不仁」、「偏风」、「偏瘫」、「偏枯」。
《國語辭典》:大麻风(大麻風)  拼音:dà má fēng
由麻疯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参见「麻疯」条。
分類:病名麻风
《漢語大詞典》:瘩背
病名。中医称生在背部的痈。
《国语辞典》:牛皮癣(牛皮癣)  拼音:niú pí xiǎn
病名。一种慢性的皮肤炎症。因患部皮肤厚硬如牛皮,故称为「牛皮癣」。原指慢性湿疹,但也有当作乾癣。
《國語辭典》:脑溢血(腦溢血)  拼音:nǎo yì xiě
病名。因血管硬化、酒精中毒、精神受刺激等而引起脑髓中血管破裂、血液溢出的疾病。患者会猝然昏倒,或昏迷至死,或者虽复醒,而变为瘫痪性麻木。也称为「脑中风」、「脑溢血」、「中风」、「卒中」。
《國語辭典》:脑充血(腦充血)  拼音:nǎo chōng xuè
病名。脑部血管由过度疲劳、心脏疾病、脑血管病变等引起血液局部增多的病症。发病时有颜面发红、眼花、耳鸣、头痛等症状。
《漢語大詞典》:眚病
病名。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是岁, 孝王 薨,有一男,嗣为王,时未满岁,有眚病。”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名为肝厥,发时脣口手足十指甲皆青。”
分類:病名
《漢語大詞典》:鼠瘘(鼠瘻)
病名。即瘰疬。淋巴腺结核症。灵枢经·寒热:“ 黄帝 问於 岐伯 曰:‘寒热瘰癧,在於颈腋者,何气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也,留於脉而不去者也。’”参见“ 鼠病 ”。
《漢語大詞典》:水臌
病名。中医谓腹水。症状为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
《国语辞典》:蓐疮(蓐疮)  拼音:rù chuāng
病名。因固定某一姿势过久,如:久卧在床或久坐在椅,局部皮肤长期遭受压迫,使血液循环不顺而引起皮肤和肌肉组织发炎、坏死、溃烂等的症状。也作「褥疮」、「压迫性溃疡」。
《漢語大詞典》:蓐劳(蓐勞)
病名。妇女产后所患。 宋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产后蓐劳方论:“夫产后蓐劳者,此由生产日浅,血气虚弱,饮食未平……时有盗汗寒热如疟,背膊烦闷,四肢不举,沉重著床,此则蓐劳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