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疵颣(疵纇)
(1).缺点,毛病。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 贞元 中, 韩晋公 尝著《春秋通》倒刻之於石……人不敢指斥疵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大抵 宋 ( 宋白 )诗虽多疵纇,而语意絶有警拔者。”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韩退之 效 玉川子 之作,斲去疵纇,摘其精华。” 清 赵翼 《删改旧诗作》诗:“少时擅藻丽,疵纇苦不少。”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三:“故宪典所规定,虽有疵纇,犹能善用之,以增美释回,而不至於法内益滋弊也。”
(2).出现缺点、毛病。 宋 苏轼 《定州谒诸庙祝文》:“若赋政疵纇,敢逃其罚。” 明 徐渭 《寿史母序》:“故 卜子夏 、 田子方 、 鲁仲连 诸人,取於世也少,故自守也恒有餘,故鲜所疵纇。”
(2).出现缺点、毛病。 宋 苏轼 《定州谒诸庙祝文》:“若赋政疵纇,敢逃其罚。” 明 徐渭 《寿史母序》:“故 卜子夏 、 田子方 、 鲁仲连 诸人,取於世也少,故自守也恒有餘,故鲜所疵纇。”
《漢語大詞典》:疵醇
疵病与粹纯。语本 唐 韩愈 《读〈荀〉》:“ 孟氏 ( 孟軻 )醇乎醇者也, 荀 ( 荀卿 )与 扬 ( 扬雄 )大醇而小疵。”后因指圣人与大贤。 宋 周必大 《邦衡用旧韵庆予生朝赓续为谢》:“天造駑駘追驥騄,无如才德异疵醇。” 元 柳贯 《次韵答乡友吴立夫见寄之作》:“跡虽侔燥湿,学岂混疵醇。”
《漢語大詞典》:疵垢
(1).瑕斑和污垢。亦单指污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紫蟾蜍, 端溪 石也。无眼正紫色,腹有古篆‘玉溪生山房’五字,藏於 吴兴 陶定 安世 家,云是 李义山 遗砚,其腹疵垢,真数百年物也。”
(2).引申为错误,邪恶。《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洗刷疵垢,宣畅鬱堙,使人人各得所欲,则何有不从者乎!”
(2).引申为错误,邪恶。《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洗刷疵垢,宣畅鬱堙,使人人各得所欲,则何有不从者乎!”
《漢語大詞典》:疵衅(疵釁)
(1).缺点;过失。《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李周翰 注:“疵,病;衅,瑕。”《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夔 常畜毒药”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苟有疵衅,刑黜可也。”
(2).嫌隙,争端。《北史·薛真度传》:“ 真度 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产相朋,因有憎爱。 兴和 中,遂致诉列,云以毒药相害,显在公府,发扬疵衅,时人耻焉。”
(2).嫌隙,争端。《北史·薛真度传》:“ 真度 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产相朋,因有憎爱。 兴和 中,遂致诉列,云以毒药相害,显在公府,发扬疵衅,时人耻焉。”
《漢語大詞典》:疵毁
非议诋毁。《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松 (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既不信,又多疵毁。”《北史·儒林传上·李业兴》:“有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