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群厉
行傩
方相氏
傩礼
傩声
赠傩
野云戏
傩祓
傩禳
傩神
《漢語大詞典》:群厉(羣厲)
亦作“群癘”。众疫鬼。 汉 张衡《东京赋》:“尔乃卒岁大儺,殴除羣厉。”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谢锺馗历日表》:“伏以图写威神,驱除羣癘。”
分類:疫鬼
《漢語大詞典》:行傩(行儺)
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宫门郎﹞掌宫门管籥。凡夜漏尽,击漏鼓而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而闭。岁终行儺,则先一刻而啟。”
《國語辭典》:方相氏  拼音:fāng xiàng shì
1.古代逐疫或送丧行列前开道的神像。形貌可怖。黄帝曾令嫫母为方相氏;嫫母貌极丑陋,似逐疫驱鬼之神,故有以嫫母为逐疫之神的传说。见宋。张君房《云签七笈。卷一○○。轩辕本纪》。
2.职官名。周置,掌驱疫逐鬼。
《漢語大詞典》:傩礼(儺禮)
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儺礼之意,谓之《喜起舞》。” 欧阳予倩 《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节:“行傩礼时,要选五百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穿上红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漢語大詞典》:傩声(儺聲)
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驱傩:“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冂作‘儺、儺’之声,以除逐也。” 唐 姚合 《除夜》诗之二:“儺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漢語大詞典》:赠傩(贈儺)
古代送走疫鬼的一种仪式。旧唐书·礼仪志四:“季冬晦,堂赠儺,磔牲於宫门及城四门,各用雄鸡一。”
《漢語大詞典》:野云戏(野雲戲)
大傩的别称。古代习俗,年终驱逐疫鬼的仪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儺,俚语谓之打野胡。按论语:‘乡人儺,朝服立於阼阶。’注:‘大儺驱逐疫鬼也。’亦呼‘野云戏’。”
《漢語大詞典》:傩祓(儺祓)
驱逐疫鬼,祓除灾邪。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又演 目犍连 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於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儺祓之意。”
《漢語大詞典》:傩禳(儺禳)
谓用驱傩禳祭的方式以驱除疫鬼。
《國語辭典》:傩神(儺神)  拼音:nuó shén
举行傩祭时,驱除瘟疫的神。
分類:驱除疫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