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62
词典
22
分类词汇
40
共40,分3页显示
1
2
3
2
3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愁结
骨都
扣子
轸粟
榾柮
瑕颣
大包
土块
肌粟
寒粟
银粟
寒慄
楠榴
皴疱
瘤赘
《漢語大詞典》:
愁结(愁結)
(1).忧愁郁结。 唐
皮日休
《三羞诗》
之一:“而於方寸内,未有是愁结。” 宋
阮逸女
《花心动》
词:“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
(2).指由忧愁郁结成的疙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卷四:“顿不开眉尖上的眉锁,解不开心头愁结。”
(3).谓愁苦而使眉头皱起。 柔石
《二月》
十八:“妇人愁结着眉,十分无力地发怒。”
分類:
忧愁
愁苦
愁郁
郁结
眉头
疙瘩
《國語辭典》:
骨都
拼音:
gū dū
形容撅起、鼓起的样子。《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浦到了下处,惹了一肚子的气,把嘴骨都著坐在那里。」也作「骨嘟」、「骨笃」、「骨董」。
分類:
象声词
眼珠
疙瘩
转动
嘴巴
《國語辭典》:
咕嘟
拼音:
gū dū
形容急饮的声音。《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把方才凉的那碗凉茶端起来,咕嘟咕嘟的喝了。」
《國語辭典》:
咕嘟
拼音:
gū du
北方方言:(1)撅嘴含怒的样子。《红楼梦》第八五回:「说的两个人都咕嘟著嘴坐著去了。」(2)煮。如:「可别把鱼咕嘟烂了。」
分類:
象声词
嘴巴
液体
沸腾
涌出
大口
喝水
水声
《國語辭典》:
扣子
拼音:
kòu zi
1.可以扣合的纽结。《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黄参赞整理衣服,那广东妓女还替他扣扣子。」也作「纽扣」、「钮扣」。
2.章回小说或说书发展至关键性情节,突然停止、以引起读者或听众高度关切的地方。
《國語辭典》:
扣子(釦子)
拼音:
kòu zi
扣住衣物分片部分的东西。如:「穿上制服时,前排扣子一律扣起来。」
分類:
扣子
章回小说
纽扣
预设
心里
圈套
说书
疙瘩
嫌隙
条状
状物
紧张
热闹
突然
停顿
关节
《漢語大詞典》:
轸粟(軫粟)
指人体因受寒而起的疙瘩。軫,通“ 疹 ”。 宋
梅尧臣
《戏作嫦娥责》
诗:“又将清光射我腹,但觉軫粟生枯皮。”
分類:
人体
受寒
疙瘩
《國語辭典》:
榾柮
拼音:
gǔ duò
木头,可当炭用。《西游记》第二八回:「两个拳头,和尚钵盂模样;一双蓝脚,悬崖榾柮枒槎。」也作「骨柮」。
分類:
木柴
根部
树根
疙瘩
《漢語大詞典》:
瑕颣(瑕纇)
瑕,玉上的斑点;纇,丝上的疙瘩。比喻事物的缺点、毛病。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
《非国语》
……思欲尽其瑕纇,以别白中正。” 元 蒋易
《〈极玄集〉序》
:“盖当是时以诗鸣者,人有其集,製作虽多,鲜克全美,譬之握珠怀璧,岂得悉无瑕纇者哉。” 清
李楷
《〈嵞山集〉序》
:“凡古人之不合於我者,輒訾其瑕纇。”
分類:
斑点
疙瘩
缺点
毛病
《漢語大詞典》:
大包
(1).指宇宙。 唐
韩愈
《苦寒》
诗:“芒碭大包内,生类恐尽歼。” 钱仲联 集释引 方崧卿 曰:“大包,以宇宙言也。”
(2).突起的大疙瘩。 左邻
《金铃段》
:“他早晚要把钉子碰,碰个大包就不轻!”
(3).食品名。比较大的包子。有馅,用发面做皮,包成后蒸熟。
分類:
突起
食品
食品名
宇宙
品名
疙瘩
包子
发面
《國語辭典》:
土块(土塊)
拼音:
tǔ kuài
结成块状的泥土。如:「小朋友们用土块围成花圃,栽种许多花树来绿化校园。」
分類:
土块
疙瘩
泥土
《漢語大詞典》:
肌粟
因遇惊恐或寒冷而在皮肤上隆起小疙瘩。 清
蒲松龄
《
聊斋志异·董生
》
:“待之既久,足冰肌粟,故借被以自温耳。” 许杰
《邻居》
四:“本来是不十分胆大的 金龙 现在听他们说着,虽然不同小孩儿一样的怕惧,但周身也曾经起了一次肌粟。”
分類:
惊恐
寒冷
皮肤
上隆
隆起
起小
疙瘩
《漢語大詞典》:
寒粟
亦作“ 寒粟子 ”。 因受冷或惊恐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
《水浒传》
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来,説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餶飿儿大小。”一本作“ 寒栗子 ”。 明
顾起纶
《
国雅品·闺品
》
:“其( 赛贞 )
《寄妹三四》
云:‘寒粟侵肌玉,秋蓬乱鬢蝉。’”
分類:
受冷
惊恐
皮肤
上形
疙瘩
《漢語大詞典》:
银粟(銀粟)
(1).比喻浮在茶水液面上的白色泡沫。 宋
黄庭坚
《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晷并诗》
:“赤铜茗椀雨斑斑,银粟翻光解破颜。”原注:“银粟,谓茗花。” 宋
陆游
《十一月上七日蔬饭骡岭小店》
诗:“ 建溪 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
(2).比喻人因受冷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
:“风露瑶臺,莫管肌生银粟。”
(3).比喻雪花。 宋
杨万里
《雪冻未解散策郡圃》
诗:“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4).比喻萤火。 元
谢宗可
《萤灯》
诗:“银粟无烟栖碧蘚,玉虫留影缀青莎。”
分類:
雪花
萤火
茶水
受冷
水液
皮肤
上形
白色
白色泡沫
泡沫
疙瘩
《國語辭典》:
寒慄
拼音:
hán lì
因寒冷或害怕而发抖。《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试一俯瞰,神魂飞荡,毛发森竖,满身生起寒慄来。」
分類:
受寒
受冷
受惊
皮肤
身体
上出
颤抖
疙瘩
《漢語大詞典》:
寒栗
见“ 寒慄 ”。
分類:
寒栗
《國語辭典》:
楠榴
拼音:
nán liú
枝干纠结盘绕的树木。《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唐。李善。注:「楠榴,木之盘结者,其盘节文尤好,可以作器。」
分類:
楠木
瘿瘤
疙瘩
《漢語大詞典》:
皴疱(皴皰)
粗糙而有疙瘩。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
诗:“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
分類:
粗糙
疙瘩
《漢語大詞典》:
瘤赘(瘤贅)
(1).体表或筋骨间增生的肉疙瘩。
《
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
》
:“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
(2).比喻多馀无用的事物。 晋
干宝
《
搜神记
》
卷六:“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赘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训俗》
:“今各州县教官几同瘤赘。”
分類:
体表
筋骨
无用
增生
事物
疙瘩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