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3,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遂疑
疑沮
疑异
问疑
蓄疑
意疑
后疑
疑谋
置疑
献疑
疑案
恫疑
解疑
起疑
阴疑
《漢語大詞典》:遂疑
犹决疑。国语·吴语:“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於大难。” 韦昭 注:“遂,决也。”
分類:决疑
《漢語大詞典》:疑沮
(1).恐惧沮丧。《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俭 ( 毌丘俭 )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新唐书·忠义传序:“姦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初, 钓臺 之役稍不利,亡一千夫长,至是羣情疑沮。”
(2).指恐惧沮丧之心。 宋 欧阳修 《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
(3).怀疑;疑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漢語大詞典》:疑异(疑異)
(1).疑义异文;疑问异议。后汉书·桓谭传:“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 刘歆 、 杨雄 辩析疑异。”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2).猜疑离心。后汉书·董卓传:“明年春, 傕 因会刺杀 樊稠 於坐,由是诸将各相疑异, 傕 汜 遂復理兵相攻。”
(3).疑惑诧异。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忽曛黑中一山横前,有窍如月,数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异,而身亦度窍矣。”《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却説 魏延 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
《漢語大詞典》:问疑(問疑)
请求解释疑难。 唐 司空曙 《寄天台秀师》诗:“永愿亲瓶屨,呈功得问疑。”
《國語辭典》:蓄疑  拼音:xù yí
蓄积疑虑。《书经。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漢語大詞典》:意疑
怀疑。史记·孟尝君列传:“人或毁 孟尝君 於 齐湣王 曰:‘ 孟尝君 将为乱。’及 田甲 劫 湣王 , 湣王 意疑 孟尝君 。”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二:“‘意’下本无‘疑’字,意 孟尝君 者,意即疑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二十六日烧两束书,可百餘纸,不听人见,意疑此必皆已焚毁。”
分類:怀疑
《骈字类编》:后疑(后疑)
蔡邕朱公叔鼎铭见前惑下
《漢語大詞典》:疑谋(疑謀)
(1).无成功把握的计谋。《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蔡沉 集传:“谋,图为也。有所图为,揆之於理而未安者,则不復成就之也。”《淮南子·兵略训》:“计定而发,分决而动。将无疑谋,卒无二心。”
(2).叛乱的谋划。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四》:“ 淮南王 英布 闻 越 死见醢,乃惊恐,阴有疑谋。”
《國語辭典》:置疑  拼音:zhì yí
加以怀疑。如:「无可置疑」。
《國語辭典》:献疑(獻疑)  拼音:xiàn yí
提出疑问。《列子。汤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以臣料人事得失,敢献疑于陛下。」
《國語辭典》:疑案  拼音:yí àn
證据不充分,一时无法判决的案件。泛指不明的情况、事件。
《漢語大詞典》:恫疑
(1).疑惧。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监·内臣禁约:“盖内乱初平,恫疑未解,虽与諭 全忠 之言相左,不自觉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武王伐纣:“当时八百诸侯虽并有除残之志,然一闻其君之见杀,则天下之人亦且恫疑震骇,而不能无归过于 武王 ,此 伯夷 所以斥言其暴也。”
(2).见“ 恫疑虚喝 ”。
分類:疑惧
《國語辭典》:恫疑虚喝(恫疑虛喝)  拼音:dòng yí xū hè
虚张声势,使人疑惧不安。《宋史。卷四○二。安丙传》:「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恫疑虚喝,以攻为守,威声甚著。」也作「恫疑虚猲」。
《高级汉语词典》:解疑  拼音:jiě yí
消除疑问,使清楚明白
《國語辭典》:起疑  拼音:qǐ yí
产生怀疑。如:「不要做得太明显,以免他起疑。」《参禅决疑集》:「虽参话头多众不同,而于起疑处无二用心。」
《骈字类编》:阴疑(阴疑)
易坤文言阴疑于阳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