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09,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疑骇
半疑
疑网
花疑
疑城
疑古
全疑
积疑
疑冰
持疑
难疑
疑碍
疑行
地疑
疑经
《漢語大詞典》:疑骇(疑駭)
疑惧;惊骇。北史·齐纪中·文宣帝:“ 武定 五年, 神武 崩,犹祕凶事,众情疑骇。”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禨祥·土木之祸咎徵:“其年三月,进士传臚,适状元 彭时 以假寐不至,殿廷相顾疑骇,谓龙首忽失,是何祥也?”
分類:疑惧惊骇
《骈字类编》:半疑
元稹 西归绝句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云。
《漢語大詞典》:疑网(疑網)
(1).佛教语。四恶之一。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除惑箭而断爱枝,销恚刀而解疑网。”法苑珠林卷九七:“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慳悋。”
(2).谓众多疑念,致人困惑不能解脱,犹遭罗网。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中散》:“时闻正论除疑网,每读高辞折慢幢。” 明 李贽 《赞刘谐》:“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餘,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不久且穿透了万重疑网,反射出一心苗的光焰来。”
《骈字类编》:花疑
元 张昱 暑中招客二首 其二 花疑春似梦,酒与道为邻。
《漢語大詞典》:疑城
为迷惑敌人而假设的城堡。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 裴松之 注引 晋 干宝 《晋纪》:“ 魏文帝 之在 广陵 , 吴 人大骇,乃临 江 为疑城,自 石头 至于 江乘 ,车以木楨,衣以苇席,加采饰焉,一夕而成。 魏 人自 江 西望,甚惮之,遂退军。”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十:“怪石千滩险,疑城百里高。”
《国语辞典》:疑古  拼音:yí gǔ
一种治学方法。古人、古事、古书因为年代悠远,许多地方都难以凭信,故近代学者每提倡先以怀疑的精神,寻绎可疑的线索,别求实證,另创新说。
《骈字类编》:全疑
唐 李子卿 望终南春雪 荆岫全疑近,昆丘宛合邻。
《漢語大詞典》:积疑(積疑)
多年的疑惑。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半山:“友人 沈文学 秋阳偶过,为余言,积疑顿释,为之大快。” 张元济 《涉园序跋集录·盘洲文集》:“上板之时, 元济 重加勘订,间有漏误,从而补正,所增殆犹什一焉。积疑若释,善可知已。”
分類:多年疑惑
《漢語大詞典》:疑冰
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篤於时也。”谓夏生秋死之虫不知冰为何物。后遂以“疑冰”喻浅薄无知而自以为是。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李善 注:“言浅近小智,同乎夏虫。”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真所谓疑冰者与!”
《漢語大詞典》:持疑
犹豫;迟疑。宋书·柳元景传:“ 义恭 、 元景 等忧惧无计,乃与师伯等谋废帝立 义恭 ,日夜聚谋,而持疑不能速决。”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 武皇 曾不持疑,卒詔有司,驱群髡而髮之,毁其居而田之。”《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吾言之再,主公以子婚於 田 宗,以此持疑未决。” 清 林旭 《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诗:“掷鼠忌器空持疑,餵虎割肉有尽时。”
《漢語大詞典》:难疑(難疑)
犹质疑。 汉 赵岐 《〈孟子〉题辞》:“於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 、 万章 之徒,难疑答问。” 焦循 正义:“难疑者,有疑则解説之也。”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张生》:“著书七千二百章,盖与 孔 门之徒难疑答问。”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中庸一:“ 子思 之传,是为 孟子 。 孟子 之门,犹有 公孙丑 、 万章 、 告子 、 乐克 之徒相与难疑答问。”
分類:质疑焦循
《漢語大詞典》:疑碍(疑礙)
(1).迟疑挂碍。 唐 白居易 《卯时酒》诗:“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
(2).猜疑隔阂。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遇人无疎密,一与之倾盖无疑碍。”
(3).指困顿的环境。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及其为相也,构致羣材,使栋梁榱桷咸适其用……如故 韦简州 勋 及 稹 等拔於疑碍,置之朝行者又十数。”
《漢語大詞典》:疑行
不果断的行为。亦指行事不能决断。战国策·赵策二:“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商君书·更法》:“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不畏义死,不荣幸生,故其事君无疑行,其事上无閒言。”
《骈字类编》:地疑
晋书齐王冂传论齐王以两献之亲弘二南之化道光雅俗望重台衡而地疑致逼文雅见疵
《漢語大詞典》:疑经(疑經)
(1).有伪托嫌疑的佛教经典。隋书·经籍志四:“ 大业 时,又令沙门 智果 ,於 东都 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説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其餘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
(2).怀疑经旨的传统解说。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八:“自 庆历 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不难於疑经,况传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