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回惑(迴惑)
(1).迷惑;惶惑。《后汉书·荀悦传》:“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回惑,外无异望,则民志平矣。”《宋书·周朗传》:“ 嶠 ( 周嶠 )素惧怯,回惑不知所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巫错愕不知所从出。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
(2).犹豫。《魏书·裴叔业传》:“意计回惑,自无所成。”《南史·谢朓传》:“ 东昏 失德, 江祏 欲立 江夏王 寳玄 ,末更回惑。”
疑惑;彷徨。《拾遗记·洞庭山》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或有乍无,或同乍异,故使览者迴惑而疑焉。” 北周 庾信 《象戏赋》:“犹豫枢机,嫌疑涇渭,顾望迴惑,心情怖畏。” 唐 元稹 《裴注侍御史制》:“遇朝廷渴用之日,又安可迴惑顾虑於豪黠。”
(2).犹豫。《魏书·裴叔业传》:“意计回惑,自无所成。”《南史·谢朓传》:“ 东昏 失德, 江祏 欲立 江夏王 寳玄 ,末更回惑。”
疑惑;彷徨。《拾遗记·洞庭山》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或有乍无,或同乍异,故使览者迴惑而疑焉。” 北周 庾信 《象戏赋》:“犹豫枢机,嫌疑涇渭,顾望迴惑,心情怖畏。” 唐 元稹 《裴注侍御史制》:“遇朝廷渴用之日,又安可迴惑顾虑於豪黠。”
《漢語大詞典》:疑沮
(1).恐惧沮丧。《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俭 ( 毌丘俭 )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新唐书·忠义传序》:“姦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初, 钓臺 之役稍不利,亡一千夫长,至是羣情疑沮。”
(2).指恐惧沮丧之心。 宋 欧阳修 《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
(3).怀疑;疑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2).指恐惧沮丧之心。 宋 欧阳修 《论西贼议和利害状》:“然数日来风闻颇有无识之人妄陈愚见,不思远患,欲急就和。臣虽知必不能上惑圣聪,然亦虑万一少生疑沮,则必坏已成之计。”
(3).怀疑;疑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西邻是其表叔,有何疑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如热带人未见冰前……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
《國語辭典》:傒倖 拼音:xī xìng
1.戏弄。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三下里葫芦提,把我来傒倖杀。」元。马致远《陈博高卧》第四折:「又教这个大王傒倖杀我也。」
2.烦恼、折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月朗风清恰二更,厮傒倖,他无缘小生薄命。」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丢下一桩闷公事在俺心上,兀的不傒倖杀人也!」
3.疑惑。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果然如此,好是傒倖人也。」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往日豪华如今在那搭,多不到半合儿把我傒倖杀。」也作「徯倖」。
2.烦恼、折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月朗风清恰二更,厮傒倖,他无缘小生薄命。」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丢下一桩闷公事在俺心上,兀的不傒倖杀人也!」
3.疑惑。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果然如此,好是傒倖人也。」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往日豪华如今在那搭,多不到半合儿把我傒倖杀。」也作「徯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