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过失(過失)  拼音:guò shī
1.无意中犯的错误。
2.《刑法》中,「过失」指行为人对于犯罪事实之发生,虽非于故意,但按其情节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无认识过失),或预见其发生而自己主观确信其不发生者(有认识过失)。《刑法》规定有过失致人于死罪及过失伤害罪。
3.语言运用或心理臆测的疏失。也作「悖误」。
《國語辭典》:大意  拼音:dà yì
1.大概、大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元。郑光祖《㑳梅香。楔子》:「此章大意说,人虽终身为善,不可少有点染。」
2.不注意、忽略。《文明小史》第三回:「也叫他们格外当心,不可大意。」
3.大志。《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国语辞典》:不慎  拼音:bù shèn
不小心、不注意、疏忽。如:「由于他处理不慎,造成公司的大损失。」
《國語辭典》:疏放  拼音:shū fàng
1.疏散放纵、不拘束。《北史。卷四七。阳尼传》:「休之早得才名,为人物所倾服,外如疏放,内实谨厚。」
2.释放。《水浒传》第三回:「一干人等,疏放听候。」《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照不应得为而为之事,理重者决杖免刺,配牢城营做工,满日疏放。」
《國語辭典》:透漏  拼音:tòu lòu
1.露出。宋。莫将 木兰花。清姿自是生寒瘦词:「清姿自是生寒瘦,更在春前并腊后。谁教六出巧遮藏,争似一番先透漏。」
2.泄漏。如:「他口风很紧,半点都不肯透漏。」《红楼梦》第九一回:「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今见金桂所为先已开了端了,他便乐得借风使船,先弄薛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所以用言挑拨。」
3.疏忽,被人乘虚而入。《宋史。卷一九○。兵志四》:「私立赏罚,严于官府,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恐怕边关透漏,央及家人奔骤。似箭穿著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4.遗落。《朱子全书。卷二。学二。存养》:「心体通有无,该动静,故工夫亦通有无,该动静,方无透漏。」
《國語辭典》:疏虞  拼音:shū yú
疏忽耽搁。宋。苏轼 画车诗二首之一:「上易下难须审细,左提右挈免疏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牢子们紧紧看守,不致疏虞。」
《國語辭典》:遗漏(遺漏)  拼音:yí lòu
1.漏掉、脱落。《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千绪万端,罔有遗漏。」《红楼梦》第六七回:「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
2.失火、火灾。《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则听得街上闹炒炒,连忙推开楼窗看时,见乱烘烘道:『井亭桥有遗漏!』」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我则听的张员外家遗漏火发,哎哟天那!諕得我立挣痴呆了这半霎。」
《國語辭典》:疏漏  拼音:shū lòu
1.疏忽遗漏。《南齐书。卷四二。王晏传》:「而晏每以疏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
2.漏水。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天阴雨,有些疏漏么?」
《國語辭典》:脱误(脫誤)  拼音:tuō wù
失误、脱漏差误。《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漢語大詞典》:漏略
遗漏疏忽。 晋 郭璞 《〈尔雅〉序》:“虽注者十餘,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其间亲承讲贯,子孙不得而闻者,往往漏略。” 清 冯桂芬 《〈说文解字韵谱补正〉序》:“今读其书,説文本有之字漏略至二百餘,本无而羼入者亦如之。”
分類:遗漏疏忽
《漢語大詞典》:疏脱
亦作“疎脱”。
(1).粗率;轻率。北齐书·阳休之传:“ 辟彊 性疏脱,无文艺, 休之 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嗤鄙焉。”北史·孙绍传:“ 绍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览。”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江广文 十载知交,札应即復; 敬 性疏脱过甚,竟忘其别字。”
(2).放达,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峴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清 陈确 《寄吴仲木书》:“弟心境亦不大恶,且疎脱性成,每不能为无益之忧。”
(3).疏忽,出纰漏。 宋 欧阳修 《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臣闻古者遣使最号难才,不受以辞,许其专对,盖取其临事而敏,应卒无穷。今 抃 既不可预教以言,则将何以应卒?苟一疎脱,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龚孟鍨策问:“ 龚运干 出题疏脱,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语类卷五一:“如见 滕文公 ,説许多井田,也是一场疎脱。”
(4).稀疏脱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诗:“喜对慈颜看铺鬢,髮虽疎脱未如银。”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十·张颜书:“楷字无出 颜 柳 , 柳 虽有骨,似疎脱,少劲拔,且书体一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云间 莫廷韩 有书才而无书学,往往失於疎脱。”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脱逃。《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若审明禁役并无贿纵故纵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致疏脱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國語辭典》:疏失  拼音:shū shī
1.疏忽缺失。《三国演义》第一六回:「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苗镇台疏失了海防,被抚台参拿了。」
2.疏远不相晤面。《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从学生进京后,彼此就疏失了。」
《國語辭典》:简忽(簡忽)  拼音:jiǎn hū
怠慢、轻忽。《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伟所闻,简忽所见,乌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新唐书。卷一八○。李德裕传》:「时帝昏荒,数游幸,狎比群小,听朝简忽。」
分類:轻视疏忽
《國語辭典》:蚁溃(蟻潰)  拼音:yǐ kuì
像蚁群一样奔逃溃散。唐。柳宗元〈剑门铭。序〉:「蚁溃鼠骇,险无以固。」
《漢語大詞典》:蚁穴溃堤(蟻穴潰堤)
比喻因细微不慎而酿成大祸。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螻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贺相国》:“天下事皆起於微,成为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 马达加斯加 以挑水起衅而国灭, 安南 以争道致命而社墟。蚁穴溃堤,衅不在大。”亦作“ 蚁穴坏堤 ”。 清 钱谦益 《向言下》之五:“蛇螫断腕,蚁穴坏堤,史臣之所以俯仰三叹者也。”
《國語辭典》:失落  拼音:shī luò
遗失、丢失。《红楼梦》第五七回:「那必定是那个妈妈的当票子失落了,回来急的他们找。」《文明小史》第五回:「拿到的人既不审办,我们失落的东西也不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