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锦窠(錦窠)
(1).锦上的界格花纹。亦比喻排列有序的华美物品。 唐 元稹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赠幕中诸公》诗:“山茗粉含鹰觜嫩,海榴红绽锦窠匀。”
(2).瑞锦窠的略称。 唐 司空图 《少仪》诗:“昨日登班缀柏臺,更惭起草属微才。锦窠不是寻常锦,兼向 丘迟 夺得来。”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故尚书兵部侍郎琅琊王公祐》:“锦窠应列宿,星垣吟药树。”参见“ 瑞锦窠 ”。
《漢語大詞典》:瑞锦窠(瑞錦窠)
唐 代对礼部员外郎或礼部郎中的称呼。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按 唐 旧説,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又谓员外郎为‘瑞锦窠’。” 宋 李颀 《古今诗话·瑞锦窠》:“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瑞锦窠。”
《國語辭典》:灵官(靈官)  拼音:líng guān
1.仙官。道教有王灵官,名善,司雷火,为护法监坛之神。
2.职官名。明代掌管道教事宜的官员,官秩八品,隶属道录司。《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阁皂山、三茅山各灵官一人。」
《漢語大詞典》:节推(節推)
“节度推官”的略称。为节度使属官,掌勘问刑狱。 宋 苏洵 《与杨节推书》:“节推足下:往者见託以先丈之埋铭,示之以 程生 之行状。”
《漢語大詞典》:累劫
连续数劫。谓时间极长。劫,梵语kalpa之音译劫波的略称。《弘明集·正诬论》:“今以其能掘众恶之栽,灭三毒之烬,修五戒之善,尽十德之美,行之累劫,倦而不已。” 唐 王维 《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并序》:“天资义性,半字敌于多闻;宿植圣胎,一瞬超於累劫。” 明 于谦 《祈雨丹诚文》:“赦小民累劫之愆,宥臣等旷官之罪。”
《漢語大詞典》:阐提(闡提)
佛教语。“一阐提”的略称。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止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喝阐提之人,皆得成佛。” 唐 司空图 《与伏牛长老偈》之一:“不筭菩提与阐提,惟应执着便生迷。” 宋 张商英 《护法论》:“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参见“ 一阐提 ”。
《國語辭典》:一阐提(一闡提)  拼音:yī chǎn tí
佛教指不具有佛性,永远不能解脱成佛的众生。为梵语icchantika的音译。意译不具信或断善根。《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断善根者名一阐提。」
《漢語大詞典》:真土
(1).在一个地方自然形成的土壤。对“客土”而言。《汉书·陈汤传》:“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
(2).佛教语。真佛土的略称。谓佛真身所住的法性土,对化身所住的化土而言。《药师本愿功德宝卷》:“玄妙消息,不动巍巍,真土立根基。”
《漢語大詞典》:宫傅
太子太傅的略称。 明 王世贞 《过大宗伯徐公留饮山池》诗:“杨柳腰新宫傅宅,芙蓉客满卫军池。”
《漢語大詞典》:相宗
佛教语。法相宗的略称。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又古来判教,大率以瑜伽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凡为仁学者,於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参见“ 法相宗 ”。
《國語辭典》:法相宗  拼音:fǎ xiàng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其创始人玄奘常住慈恩寺,故也称为「慈恩宗」。玄奘到印度留学,从戒贤大师学习瑜伽行派的典籍,回国后将之翻译。由其弟子加以传扬,而形成一宗派。其学说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因心识才存在;无心识则无现象之理。唐武宗灭法,因典籍惨遭焚毁从此一蹶不振。也称为「唯识宗」。
《漢語大詞典》:三金
(1).三种金属。多指金、银、铜。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琼瑶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唐 李峤 《宝剑篇》:“ 吴 山开, 越 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鍔。”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钦铸铜鐘一,駢之以七宝,合之以三金。”
(2).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三金广设,六羽高陈。” 南朝 梁 沈约 《显密不同颂》:“显理有六境,密照之三金。”
《漢語大詞典》:云经(雲經)
(1).指传说中 黄帝 受命时上天所授之图籍。事本左传·昭公十七年:“昔 黄帝氏 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杜预 注:“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宋书·谢庄传:“时 河南 献舞马,詔羣臣为赋, 庄 所上其词曰:‘天子驭三光,总万宇,挹云经之留宪,裁 河 书之遗矩。’”
(2).《大云请雨经》的略称。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诗韵》:“仙篆驱龙效水灵,佛螺吹梵演《云经》。”
《漢語大詞典》:龙漠(龍漠)
白龙堆 沙漠的略称。亦泛指西北边荒之地。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赞:“啸羣 龙漠 ,乘衅侵渔。”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愿驰 龙漠 ,饮马县旌。” 宋 欧阳修 《得滕岳阳书大夸湖山之美作诗一百四十言为寄》:“ 龙漠 方多孽,旄头久示灾。”参见“ 白龙堆 ”。
《國語辭典》:白龙堆(白龍堆)  拼音:bái lóng duī
1.地名。在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间。属砾质荒漠,系古代湖积层及红色砂砾层的隆起高地遭受风蚀而成,海拔一千公尺左右。其他散布许多高出地面二十五至四十公尺的方山、岩塔和土柱。呈东北──西南方向,沟谷中有流沙堆积,蜿曲如龙,故称为「白龙堆」。古代为西域交通要道。
2.地形学上指乾燥地区的风蚀地形。多成群出现于乾燥地区。也称为「风蚀脊」、「雅尔当」。
《國語辭典》:某舍  拼音:mǒu shè
舍,舍人的略称。某舍指某公子。用来尊称贵显殷富人家的子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懒龙掣住其衣,问道:『你不是某舍么?』」
《漢語大詞典》:黄车(黄車)
黄车使者的略称。 黄人 《〈小说林〉发刊词》:“《小説林》者, 沪上 黄车掌録之职志也。”《孽海花》第四回:“醉后詼谐,成黄车之掌録;麈餘咳吐,亦青琐之軼闻。”
分類:略称
《國語辭典》:辟支佛  拼音:pì zhī fó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或缘觉。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种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由于辟支佛在他證悟的这一世,不是从佛陀或他人那里听闻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缘起,證涅槃。《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释帝(釋帝)
梵语“释提桓因”的略称。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借如梵天之闕, 释帝 之宫,两曜城池,五云楼观。”参见“ 释提桓因 ”。
分類:梵语略称
《國語辭典》:释提桓因(釋提桓因)  拼音:shì tí huán yīn
1.印度婆罗门、印度教的神名。原是雷雨之神,为众神之首。他征服人间和魔界中的许多敌手,所以后来渐渐发展成战神。也称为「帝释天」、「因陀罗」。
2.佛教的护法神。为忉利天之主。也称为「帝释天」、「因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