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留后(留後)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帝行幸,总留臺事。积年,后主以 贞 长大,渐忌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参见“ 留守 ”、“ 留臺 ”。
(2).官职名。 唐 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新唐书·兵志:“兵骄则逐帅,帅彊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於朝。”旧唐书·裴度传:“节度副使 王智兴 自 河北 行营率师还,逐节度使 崔羣 ,自称留后。”
(3). 北宋 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柳亚子 《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国语辞典》:留后步(留后步)  拼音:liú hòu bù
预先留好退身的路,使自己不至于受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说也羞人,我自差了念头,死靠著女儿,不留个后步,把些老本钱多分与他们了。」也作「留后手」。
《分类字锦》:藏以留后(藏以留后)
南史宋武帝纪上微时躬耕于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及文帝幸旧宫见而问焉左右以实对文帝色惭有近侍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土木陛下不睹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何以知先帝之至德乎
分类:农作具
《國語辭典》:吃虱子留后腿(喫虱子留後腿)  拼音:chī shī zi liú hòu tuǐ
吃虱子还要留下后腿肉。讥讽人过于吝啬小气。《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原来李克用吃虱子留后腿的人,因见白娘子容貌,设此一计,大排筵席,各各传杯弄盏。」
分類:小气悭吝
《國語辭典》:留后路(留後路)  拼音:liú hòu lù
处理事情时,防备事有万一而预留退路。如:「投资宜谨慎,为避免风险,多少要保留一点资金,以留后路。」
《漢語大詞典》:留后门(留後門)
预留退身之路。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託?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
分類:预留退身
《漢語大詞典》:留后门(留後門)
预留退身之路。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託?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
分類:预留退身
《國語辭典》:留后手(留後手)  拼音:liú hòu shǒu
预留退步,以避免将来发生困窘。《醒世姻缘传》卷二六:「还多要了钱,仍要留一个后手,叫你知道他的手段。」也作「留后步」。
分類:采取办法
《漢語大詞典》:住后(住後)
留后;殿后。南齐书·垣崇祖传:“乃住后力战,大败﹝追者﹞而归。”
分類:留后殿后
《漢語大詞典》:留事
(1).积压的公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吾使人视 即墨 ,田野闢,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寧。” 汉 马融 《长笛赋》序:“ 融 性好音,能鼓琴吹笛,而为督邮,无留事。” 宋 王禹偁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诗:“堆案有留事,听歌无懽声。”
(2).指留守、留后一类的官职。后汉书·荀彧传:“ 兴平 元年, 操 东击 陶谦 ,使 彧 守 甄城 任以留事。”南史·范泰传:“ 伯通 意鋭,当令拥戈前驱;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如何?”
(3).特指 唐 代节度留后。新唐书·李德裕传:“ 泽潞 刘从諫 死,其从子 稹 擅留事,以邀节度。”
《漢語大詞典》:遗名(遺名)
(1).谓遗弃名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满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 庄周 遗名,名垂千载。” 明 何景明 《赠君采效何逊作》诗之三:“违俗势靡合,遗名跡自超。”
(2).谓留传名声。《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回目:“谈官况令尹弃官,乱著书遗名被駡。”
(3).垂留后世之名声。文选·班固〈幽通赋〉:“保身遗名,民之表兮。”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遗名,民之表也。” 晋 陆机 《日重光行》:“日重光,身殁之后无遗名。” 元 倪瓒 《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炼师过张先生》诗:“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託。”
《漢語大詞典》:余思(餘思)
(1).事后或身后留下来的思念。鬼谷子·本经阴符:“缀去者,谓缀己之繫言,使有餘思也。”
(2).指思念前人、前事。后汉书·刘玄传论:“ 汉 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顙,争受职命。非唯 汉 人餘思,固亦几运之会也。”
(3).传留后世的思想情致。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 絳 即 东雍 ,为守理所,禀参实沉分,气蓄两河润,有 陶唐 冀 遗风餘思。” 宋 曾巩 《墨池记》:“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餘思,被於来世者如何哉!”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徒以气力雄长閭伍之间耳,则及其死也,固无流风餘思之存焉。”
《漢語大詞典》:余行(餘行)
谓传留后世的德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其遗言餘行, 孙卿 、 屈原 之不及,安敢望大圣之清尘?”
《漢語大詞典》:进奏院(進奏院)
唐 宋 时官署名。 唐 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 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 宋 初沿 唐 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 南宋 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 元 代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大驾初驻蹕 临安 ,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輳,又剏立官府,扁牓一新。好事者取以为对曰:‘鈐辖诸道进奏院,详定一司勑令所。’”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唐 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 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 五代 以来,支郡不隶藩镇,补人为者,听其置邸隶藩镇者兼掌焉。 宋 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 太平兴国 六年,诸州罢知后之名,简知后官,得 李楚 等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命供奉官 张文璨 提辖诸道进奏院,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詔敕及诸司符牒,辨其州府军监,以颁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牘状牒以奏御及分授诸司。中兴以来,隶门下后省给事中点校,讫 乾道 九年,依旧隶后省,合传报事,令后省録以报行。”
《國語辭典》:馀韵(餘韻)  拼音:yú yùn
遗留的风韵。宋。欧阳修砚山亭记〉:「止于流风馀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
《漢語大詞典》:遗忧(遺憂)
(1).谓留下忧虑。史记·韩长孺列传:“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元 刘元 《丞相史天泽赠谥制》:“方就佚于遵罍,復遗忧于边閫。”
(2).指遗留后世的忧患。《晋书·刘颂传》:“愿陛下善当今之政,树不拔之势,则天下无遗忧矣。”
(3).忘忧;去忧。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文多故不载”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乐酒酣讌,高谈大噱,亦足遗忧而忘老。”宋书·周朗传:“捐慕遗忧,夷毁销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