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5,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生佛万家
再生
众生好度人难度
劫后余生
步步生莲花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一生
二种众生
二生──鬼二生
二种杀生报
三种意生身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四谛──通教无生四谛
佛类词典(续上)
火中生莲生佛万家
再生
众生好度人难度
劫后余生
步步生莲花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一生
二种众生
二生──鬼二生
二种杀生报
三种意生身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四谛──通教无生四谛
火中生莲
【俗语佛源】
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欲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李君冈)
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欲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李君冈)
生佛万家
【俗语佛源】
在这句俗语中,「生佛」指化生之佛,生佛比喻德泽广披的清官、好官,故称「生佛万家」或「万家生佛」。如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又如吴《海瑞罢官·罢官》:「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烧。」(李明权)
在这句俗语中,「生佛」指化生之佛,生佛比喻德泽广披的清官、好官,故称「生佛万家」或「万家生佛」。如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又如吴《海瑞罢官·罢官》:「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烧。」(李明权)
再生
【俗语佛源】
佛教的轮回学说,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三世又叫三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再生」即来生,指今生结束以后将进入的下一次轮回中的生命形态。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灾难的年头,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记牢这一点。」也指重生,死而复活。如清·俞樾《茶香丛钞·武侯祠前大柏至宋犹存》:「枯柯再生,进人异焉。」感谢别人救助,使自己绝处逢生,谓之「再生之德」。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再生之德,未易仓卒图报。」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谓之「再生父母」。如宋·曾颜《贺新郎·贺耐轩周府尹》词:「夹路香花迎拜了,见说家家举酒,道公是再生父母。」(李明权)
佛教的轮回学说,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三世又叫三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再生」即来生,指今生结束以后将进入的下一次轮回中的生命形态。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灾难的年头,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记牢这一点。」也指重生,死而复活。如清·俞樾《茶香丛钞·武侯祠前大柏至宋犹存》:「枯柯再生,进人异焉。」感谢别人救助,使自己绝处逢生,谓之「再生之德」。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再生之德,未易仓卒图报。」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谓之「再生父母」。如宋·曾颜《贺新郎·贺耐轩周府尹》词:「夹路香花迎拜了,见说家家举酒,道公是再生父母。」(李明权)
众生好度人难度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己任。普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还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众生宿世今生之事与心中所想,能了解众生种种声音和言语的意义,能帮助众生解除任何烦恼。用六通去度化众生,谓之「游戏神通」。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众生好度」了。为什么说「人难度」呢?因为凡人不具备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个人,往往也很难,不能如愿。俗语「众生好度人难度」,意思是人心险恶叵测,难以理喻。如《水浒传》第三十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李明权)
劫后余生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见《长阿含经》卷三三,《法苑珠林》卷三等,参见「劫火」条。俗语「劫后余生」本此,谓大灾难后留存下来的人或物。如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六:「他带著女人孩子回来了,和我一见面便摇头不迭,连说:『劫后余生!』」又如宗璞《弦上的梦》:「那里面,乐锁著几本劫后余生的文学名著。」(李明权)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见《长阿含经》卷三三,《法苑珠林》卷三等,参见「劫火」条。俗语「劫后余生」本此,谓大灾难后留存下来的人或物。如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六:「他带著女人孩子回来了,和我一见面便摇头不迭,连说:『劫后余生!』」又如宗璞《弦上的梦》:「那里面,乐锁著几本劫后余生的文学名著。」(李明权)
步步生莲花
【俗语佛源】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爱。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所以佛、菩萨像都设有莲花宝座。佛典中说在印度,莲花分为四种:一、优钵罗华(华同「花」),青色;二、拘物头华,黄色;三、波头摩华,赤色;四、芬陀利华,白色。虽然因颜色不同而各有其别名,但总称之为莲华。《杂宝藏经》卷一有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据说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后来鹿女被梵豫国王娶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每片叶上有一个小孩,共得一千个儿子。据《南史》记载:南齐东昏侯肖宝卷穷奢极欲,仿照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在宫中用金片雕莲花铺地,令其宠妃潘玉儿在上面行走,称她为「步步生莲花。」后来就用这句话形容女子步态的轻盈多姿。(无名氏)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爱。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所以佛、菩萨像都设有莲花宝座。佛典中说在印度,莲花分为四种:一、优钵罗华(华同「花」),青色;二、拘物头华,黄色;三、波头摩华,赤色;四、芬陀利华,白色。虽然因颜色不同而各有其别名,但总称之为莲华。《杂宝藏经》卷一有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据说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后来鹿女被梵豫国王娶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每片叶上有一个小孩,共得一千个儿子。据《南史》记载:南齐东昏侯肖宝卷穷奢极欲,仿照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在宫中用金片雕莲花铺地,令其宠妃潘玉儿在上面行走,称她为「步步生莲花。」后来就用这句话形容女子步态的轻盈多姿。(无名氏)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俗语佛源】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一生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经云: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无明者,无所明了,即障理之惑也。变易者,即实报土生死也。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善财童子,一生之内,圆成佛果。故慈氏菩萨赞善财言:馀诸菩萨,于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此长者子,于一生内,能净佛土,能化众生,是名一生。(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也。)
(出法华经)
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经云: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无明者,无所明了,即障理之惑也。变易者,即实报土生死也。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善财童子,一生之内,圆成佛果。故慈氏菩萨赞善财言:馀诸菩萨,于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此长者子,于一生内,能净佛土,能化众生,是名一生。(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也。)
二种众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出大智度论)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见者,执世间之法,皆悉断灭无常也。常见者,谓执此身死已复生,相续不绝也。)
二生──鬼二生
【三藏法数】
(出俱舍释论)
〔一、鬼胎生〕,论云:女饿鬼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昼时亦生五子,生已皆食尽,如此我无饱。此鬼即是胎生也。
〔二、鬼化生〕,谓不从胎卵等生,但无而忽有,变现不测,此鬼即为化生也。
(出俱舍释论)
〔一、鬼胎生〕,论云:女饿鬼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昼时亦生五子,生已皆食尽,如此我无饱。此鬼即是胎生也。
〔二、鬼化生〕,谓不从胎卵等生,但无而忽有,变现不测,此鬼即为化生也。
二种杀生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三种意生身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谓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三昧,能见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意欲至彼身亦随至,故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出楞伽经)
谓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三昧,能见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意欲至彼身亦随至,故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菩萨当补佛处,故生兜率。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命胜〕,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而于彼天托生。天数寿命四千岁。天寿毕已,降生中国,以补佛处,是名命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色胜〕,菩萨虽不修色业,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庄严,异诸天众,是名色胜也。
〔三、名胜〕,佛本行集经云:菩萨既生兜率,其诸天众,即唤菩萨名为护明,展转称唤,其声上彻净居,乃至色界天顶,是名名胜也。(护明,释迦佛也。从迦叶佛时,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护明。)
(出涅槃经)
菩萨当补佛处,故生兜率。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命胜〕,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而于彼天托生。天数寿命四千岁。天寿毕已,降生中国,以补佛处,是名命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色胜〕,菩萨虽不修色业,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庄严,异诸天众,是名色胜也。
〔三、名胜〕,佛本行集经云:菩萨既生兜率,其诸天众,即唤菩萨名为护明,展转称唤,其声上彻净居,乃至色界天顶,是名名胜也。(护明,释迦佛也。从迦叶佛时,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护明。)
四谛──藏教生灭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到涅槃,故名道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也。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是名藏教生灭四谛。(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之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之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到涅槃,故名道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谛──通教无生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当体即空,而无逼迫之相,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惑业之因,当体即空,了无惑业和合之相,故名集谛。
〔三、灭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昔本无生,今亦无灭,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戒定慧之道。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无有二相,故名道谛。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当体即空,而无逼迫之相,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惑业之因,当体即空,了无惑业和合之相,故名集谛。
〔三、灭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昔本无生,今亦无灭,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戒定慧之道。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无有二相,故名道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