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生灭相
【佛学次第统编】
谛观世间之相无他,唯是生灭、灭生、灭生、生灭而已,是为生灭相。
生灭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生灭之相有四,下分述之:
略说命终及趣生相
【佛学次第统编】
命终及趣生之相,言之至繁,兹略出之。
一、饿鬼业尽生天相 终时不患饥渴,见饮食唯以目视,见可乐即便往趣。
二、畜生业尽生天相 临终即见光明,痴心薄少,智慧渐开,可乐即便往趣。
三、地狱业尽生天相 地狱中死已,不复更生,忽于空中,见歌舞戏笑,香风触身,即得生天。
四、天命终还生天上相 其天命终不失己身庄严之具,亦无馀天坐其本处,从下天生上天,则有可爱胜相。从上天生下天,则见园林池皆不如前。饥渴苦恼,渴仰欲得即便往生。
受生
【佛学次第统编】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亦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轻子福重,亦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人胎生相
【佛学次第统编】
修行道地经说:「人生胎成之相,每七日一种相成。自初七日至第三十八个七日,体貌乃全。由此再过四日后,儿体倒悬,头向产门。其有福者,自谓吾投浴池,或堕香花之处。其无福者,自谓或堕高岩,或悬剑树,愁忧不乐。出胎之时,如山合体,受苦无量。由是迷愦,不识去来。」
人生虫寓相
【佛学次第统编】
正法念处经说:「有脑骨虫、顶上虫、发虫、耳虫、鼻虫、脂虫、食涎虫、醉味虫、六味虫、牙根虫、咽喉虫、抒气虫、续虫、肿虫、嗜睡虫等二十种虫。及有行于肝肺十种虫,行于骨髓二十种虫,行于阴处二十种虫,行于尿溺十种虫,各有令人生病生苦生欲生恼之力。」
人命终趣生相
【佛学次第统编】
人命终趣生相兹略出之。
一、人死生天相 若人中死生于天上,则见䌷软白,垂而欲坠。复见园林华池,歌舞嬉笑。次闻香气乐音。眷属哭泣,以福业故,自然不闻,不复忆念,即生天上。
二、人死还生人中相 临终见大石山,欲坠其上,以手遮之,又见此山,乃如白。即升此,升已乃是赤。次第复见光明,于中见有男女会合。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与母交会,谓父妨碍。女人反此。蓦尔中阴相灭,即便入胎。
人生业相
【佛学次第统编】
人生之因,皆由于业,经中说人生业相,节摘如下:
一、为人好喜美食,杀害生命,无有慈心者,从豺狼狸猫中来。
二、为人凶恶,含毒心难解者,由蝮蛇中来。
三、为人不安详,及不能忍事者,从猕猴中来。
四、为人不净,从猪中来。
五、为人悭贪,不能廉洁,从狗中来。
六、为人刚强,狠戾自用,从羊中来。
七、为人腥臭,从鱼鳖中来。
八、为人系闭牢狱,杻械其身者,由前世为人,笼系众生,使不遂意故。
九、人见不欢喜者,由前生见人,不欢悦故。
十、人见生欢悦者,由前生见人欢喜故。
十一、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
十二、身生恶疮,治之难瘥者,由喜鞭打众生,不以理故。
十三、为人奴婢,由负债不偿故。
十四、为人卑贱,由不礼三宝故。
十五、为人聋盲,由不喜听受经法故。
十六、为人瘖哑,由毁谤人故。
十七、为人专愚,由不教人故。
十八、为人生无所知,由不学问故。
十九、为人丑陋,由好瞋恚故。
二十、为人短小,由轻慢人故。
二十一、为人长大,由恭敬人故。
二十二、为人洁净,无有病痛,从慈心中来。
二十三、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叹三宝中来。
二十四、为人才明,达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朦。人闻咨受,用为珍宝,从智
慧中来。
二十五、为人安详,言行审谛,从禅定中来。
二十六、为人修习,无有懈怠,乐为福德,从精进中来。
二十七、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欢喜,从忍
辱中来。
二十八、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
二十九、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
三十、为人豪贵,从礼敬三宝中来。
人生五因
【佛学次第统编】
人生有五种因,言五因者:
一、生因 即惑业。谓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
二、和合因 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
三、住因 谓如屋有柱,则不倾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盖谓众生皆依四大烦恼而住也。
四、增长因 谓众生因衣服饮食等,能长养其身。
五、远因 如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依凭国力而免盗贼之难,依咒力而脱伤害是也。
人生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人生因果之大要,观于辩意长者之十问、释尊之五十答解,极为明晰。
一、以何因缘得生天国?
答:一者、慈心不杀,恤养物命,令众得安。
二者、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贫乏。
三者、贞洁外色,护戒不犯,精进奉斋。
四者、诚信不欺,能护其口。
五者、不饮酒。
二、以何因缘来生人中?
答:一者、能行布施,恩润贫穷。
二者、持戒不犯十恶。
三者、忍辱不扰众乱。
四者、精进劝化,常无懈怠。
五者、一心奉孝尽忠。
三、复何因缘,生于地狱?
答:一者、不信佛法僧而行诽谤,轻毁圣道。
二者、破坏佛寺尊庙。
三者、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孝顺心。
四者、叛逆而行,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
五者、学道不顺师之教诲,而自贡高轻慢,诽谤其师。
是为五事,死入地狱,展转狱内,无有出期。
四、复何因缘,生饿鬼中?
答:一者、悭贪不欲布施。
二者、窃盗不孝二亲。
三者、愚闇无有慈心。
四者、积聚财物,不肯衣食。
五者、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婢。
五、复何因缘,生畜生中?
答:一者、犯戒偷盗。
二者、负债不还。
三者、杀生以身偿之。
四者、不善听受经法。
五者、常因艰难,斋戒施会,以为俗缘。
六、复以何因缘故,常生尊贵之中,为众所敬?
答:一者、施慧普广。
二者、礼敬三宝及众长者。
三者、忍辱无有瞋恚。
四者、柔和谦下。
五者、博闻经戒。
七、复何因缘为奴婢身,为人所使?
答:一者、憍慢不敬二亲。
二者、刚强无有恪心。
三者、放逸不礼三尊。
四者、以窃盗为生业。
五者、负债逃避不偿。
八、复以何因缘故,生庶民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为人所誉,不被诽谤?
答:一者、至诚不欺人。
二者、诵经无彼此。
三者、护戒不谤圣道。
四者、教人远恶就善。
五者、不求人之长短。
九、复何因缘,虽得生于人中,常被诽谤,为人所憎,且形体丑陋,心意不安,常怀恐怖?
答:一者、欺诈无诚。
二者、对大会中说法者而诽谤之。
三者、见诸同学而轻试之。
四者、我见傲慢。
五者、斗乱两舌。
十、复何因缘,所生之处,常逢佛法,初即不差,复遇知识,研究法理,若作沙门,则得如愿之所?
答:一者、自奉三宝,亦以劝人。
二者、供养佛缘。
三者、常奉佛教,不犯所受。
四者、慈悯一切。
五者、所受经法,昼夜讽诵。
转生死依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槃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槃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之义,灭度者为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为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为灭除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为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无为者,为无惑业之因缘造作也。安乐者,为安稳快乐也。解脱者,为离众苦也。
【三藏法数】
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證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生死与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总相,即是生死。圣者之相,即是涅槃。涅槃非相,即就生死,说不生死,是涅槃相。
生灭(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即是生灭。法若生灭,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是故知一切法相,应知生灭。生灭之相,所谓四相。前文已说,兹再叙之。
一、生 相续初名生 本无今有生
二、住 住异前后别 相续随转住
三、异 中随转名住 前后别住异
四、灭 灭谓终尽住 相续断名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分别俱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惑由生起上说,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略云分别俱生。
一、分别起 由邪师邪教邪思维三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惑,谓之分别起。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法无我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发智论云:「法归分别,圣归涅槃。」然分别说有三种:
一、自性分别 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
二、计度分别 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
三、随念分别 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此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
二、俱生起 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自身俱生之贪瞋等事惑,不假前分别所起,对于境自然而起者,为俱生起。唯识论曰:「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总之与身俱起,名曰俱生。后横计生,名分别起。此中分别起,其惑强,却易断。俱生起弱,而反难断。因而于见道先顿断分别起之惑,次于修道渐渐断俱生起之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