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33,分1789页显示  上一页  134  135  136  137  138  140  141  142  14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张澄(如莹 澹岩 )
张纲(彦正、彦政 华阳老人 章简 )
张如远(别称 张昭远 茅山居士 )
曹粹中(放斋 )
曾几(吉甫 茶山居士 文清 )
褚承亮(茂先 玄贞先生 )
李清照(易安居士 )
吕本中(居仁 世称 东莱先生 文清 大中 )
邵棠(仲甘 西坡 )
沈晦(元用 胥山 杰 )
释法一(贯道 寻巢 雪巢 )
释普鉴(佛慈 周 )
释惟照(别称 泐潭照 惟照 阐提 )
释正贤(别称 云居真牧 正贤 真牧 )
翁挺(士特、仕挺 五峰居士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二
张澄(?——一一四三),字如莹,号澹岩,庐州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大观元年知临川县。靖康时为监察御史,建炎初擢中书舍人。建炎二年试御史中丞,次年守尚书右丞、兼权中书侍郎。执政才四十六日,罢为资政殿学士知江州、兼江东湖北制置使。坐朋附朱胜非等,责授秘书少监、分司西京、衡州居住,后许便居,寓抚州。绍兴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洞卒。有《澹岩集》四十卷。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八、二○、二一、二二、二五、一四九,《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抚州府志》卷九,《宋诗纪事》卷四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66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彦正,一作彦政,晚号华阳老人。入太学,三中首选,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学官。除校书郎,论事与蔡京不合,被挤罢职。久之还故官,兼修《国朝会要》、校定御前文字。后累官中书舍人。高宗建炎初为给事中,以秦桧用事致仕。桧卒,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在朝屡有论列,迁参知政事。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有《华阳集》等。
全宋诗
张纲(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金坛(今属江苏)人(元《至顺镇江志》卷一八)。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试上舍及第,释褐授承事郎。五年,为国子正。六年,除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八年因忤蔡京出主管成都玉局观。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再除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国朝会要。四年,除著作佐郎。五年,为屯田员外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两浙提点刑狱。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改江东提点刑狱。三年,召为中书舍人。四年,迁给事中,以言事罢,提举江州太平观。二十三年,以左中奉大夫致仕。二十五年,秦桧死,起为给事中。二十六年,除吏部侍郎,兼侍讲。二十七年五月为参知政事,九月,以年老辞机务,除资政殿学士,出知婺州。二十八年,转左大中大夫,依前充资政殿学士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谥章简。有《华阳集》四十卷,其中诗五卷。又有《瀛洲唱和集》八卷等,已佚。事见本集卷四○附洪箴《张公行状》,《宋史》卷三九○有传。 张纲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金坛于文熙刻《华阳集》(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三编亦据此本影印)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小集)、《曲阿诗综》。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六一
张纲(一○八三——一一六六),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镇江府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政和五年举进士,徽宗以其三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博士。宣和三年除校书郎。论事与蔡京不合,出管玉局观。久之还故官,兼修《国朝会要》,校正御前文字。迁著作佐郎,为屯田、司勋郎。靖康元年,出为两浙提刑。绍兴二年,改江东提刑,次年擢中书舍人。四年,除给事中,以劾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三年引年致仕。二十五年召为吏部侍郎,次年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期年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四,赐谥章简。著有《尚书解》三十卷、《六经辨疑》五卷、《确论》十卷、《闻见录》五卷、《华阳集》四十卷。见所撰《乞宫观第四状》(《华阳集》卷一六)、洪箴《张公行状》(《华阳集》卷四○)、《宋史》卷三九○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如远,号茅山居士。哲宗绍圣间居永州零陵(清光绪《零陵县志》卷一四)。今录诗三首。
全宋诗
张昭远,号茅山居士。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居零陵,与澹岩长老了思有交。事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六。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四○三
张昭远,自号茅山居士。绍兴初为宫使、徽猷阁待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定海人,字纯老,号放斋。徽宗宣和六年进士。为黄州教授。秦桧在位,粹中岳丈李光为参知政事,桧欲因光使见,辞不赴。后光被逐,粹中隐居不复仕。有《诗说》。
全宋诗
曹粹中,字纯老,号放斋,定海(今浙江宁波镇海区)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黄州教授。因不附秦桧,待次不偶。后以张浚荐,通判建宁(《延祐四明志》卷四)。有《诗说》三十卷,已佚。事见《宝庆四明志》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66 【介绍】: 宋河南人,先世居赣州。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曾开弟。初入太学有声,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累除校书郎。高宗初历江西、浙西提刑。因兄力斥和议触怒秦桧,同被罢官。居上饶茶山寺七年。桧死,复官,累擢权礼部侍郎。绍兴末,金兵南下,上疏反对乞和。以通奉大夫致仕。卒谥文清。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有《经说》、《茶山集》。
全宋诗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
曾几(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楙、开弟。以恩补将仕郎,试吏部中优等,擢国子正,为校书郎。靖康初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徙荆湖北路。以疾奉祠,起为广南西路运判、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忤秦桧意,提举道观历七年。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桧死,起两浙东路提刑,知台州。召除直秘阁,授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时金人入侵,上疏力谏通使纳币。孝宗立,迁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五月卒于平江,年八十三,谥文清。几刚毅质直,笃于为义,素擅文名,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茶山集》八卷)、《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杂论著若干卷。见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茂先。工文章。宣和六年进士。金兵破真定,策试境内进士,以“上皇无道,少帝失信”为题,承亮拒不落笔。被荐知藁城县,不赴。卒年七十,门人私谥玄贞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约1151 【介绍】: 宋齐州章丘人,号易安居士。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工诗文,以词擅名。与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之收藏研究。金人据中原,避乱南方。明诚病卒,流离江湖间,境遇孤苦。高宗绍兴二年,再适张汝舟,旋离异。晚年整理完成明诚所著《金石录》。词作为南宋婉约派宗主,语言清丽,善白描。论词强调协律、典雅,反对以诗为词。有《易安居士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集》。今辑本有《李清照集》。
全宋诗
李清照(一○八四—?),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格非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适当时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时年十八,夫妻共事铅椠。崇宁元年(一一○二)父入党籍。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随夫宦居莱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明诚知江宁府,时金兵南侵,遂载书赴江宁。三年,明诚改知湖州,途中病卒,清照流寓浙东各地。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赴临安府,夏,再适张汝舟,未几即离异(《云麓漫抄》卷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四年,撰《金石录后序》(《容斋四笔》卷五)。晚年表上《金石录》于朝(《隶释》卷二六),卒年七十馀(《渭南文集》卷三五《夫人孙氏墓志铭》)。清照工于诗文,尤以词擅名,为宋代婉约派大家。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一作十二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又《易安词》六卷(《宋史·艺文志》),皆已散佚,仅有《打马图经》一卷传世。近人辑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等。事见《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诗,据有关载籍所录,并参考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撰《词论》一篇,有《漱玉词》。
全宋文·卷三七九九
李清照(一○八四——?),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格非女。十八岁适赵明诚,后与其夫居青州、莱州。靖康之乱,渡江居建康。建炎三年明诚卒,清照避乱辗转于越州、台州、温州、衢州、临安等地。卒于绍兴二十一年以后,年七十馀。清照工诗文词,尤以词擅名于世。事迹参见王仲闻《李清照事迹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李清照集校注》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5 【介绍】: 宋寿州人,郡望东莱,字居仁,人称东莱先生。吕好问子。高宗绍兴六年赐进士出身。历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权直学士院。曾上书陈恢复大计。秦桧为相,私有引用,本中封还除目。又与赵鼎深相知,忤桧,被劾罢。工诗,得黄庭坚、陈师道句法。卒谥文清。有《童蒙训》、《江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师友渊源录》、《东莱先生诗集》等。
全宋诗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据曾几《东莱先生诗集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字居仁,学者称东莱先生,开封(今属河南)人。幼以荫授承务郎。徽宗政和、宣和间,官济阴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枢密院编修。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召为起居舍人,赐进士出身。八年,擢中书舍人,兼侍读,权直学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对和议,罢职,提兴太平观。卒,谥文清。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亦将其附入江西诗派。有《东莱先生诗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诗话》等。《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吕本中诗,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间沈度刻《东莱先生诗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为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庆地多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东莱先生诗外集》(简称黄本,残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及清蒋光煜藏钞本《紫微集》较沈本、黄本多出诗六十二首(其来历不明,中有显非吕作之诗,因无所归属,姑仍予录入),合编为第二十四卷。
全宋文·卷三七九七
吕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公著曾孙,希哲孙,好问子。以公著遗表恩,授承务郎。元符中,主济阴簿、泰州士曹掾,辟大名府帅司干官。宣和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八年二月,迁中书舍人,三月兼侍讲,六月兼权直学士院。以忤秦桧,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年六十二。本中上承家学,复从杨时、尹焞等游,为时名儒,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春秋集解》、《师友杂志》、《官箴》、《童蒙训》、《紫微杂说》及《东莱先生诗集》等传世。《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邵棠,字仲甘(《宋诗纪事》卷四○),号西坡,都昌(今属江西)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黄门侍郎。有《西坡集》、《閒居吟》,已佚。事见清道光《都昌县志》卷二○。今录诗二十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9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元用,号胥山。沈遘孙。徽宗宣和六年进士第一。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历知信、明、处、婺、宣州,移知建康府,以论罢。高宗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颇有建言,不果用。后为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招诱诸酋,喻以威信,皆诣府乞降。进徽猷阁直学士,除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生平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累致人言,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有《三沈集》。
全宋诗
沈晦(一○八四“《独醒杂志》卷一○”~一一四九),字元用,号胥山,初名杰(《至元嘉禾志》卷一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孙。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宋状元录》卷四),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从萧王枢出质金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归,拜给事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历知信、明、处、婺、宣州,移知建康府,寻以事罢,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镇江府,移知静江府、衢州、潭州。十九年卒(同上书卷一五九)。《两宋名贤小集》收有《环碧亭诗集》一卷。《宋史》卷三七八有传。今录诗十二首。其中见于《两宋名贤小集》者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九六
沈晦(一○八四——一一四九),字元用,号胥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翰林学士沈遘孙。宣和六年状元,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从肃王枢出质斡离不军。高宗即位,除集英殿修撰、知信州、明州,移处州,累迁知建康府,被劾罢官。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进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编《三沈集》六十一卷,著有《环碧亭诗集》(存)。《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南宋书》卷二八,《宋元学案》卷二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从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后四迁巨刹。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一号雪巢。即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县。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声洪气伟具大人相。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未几慈觉殁。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依十年。觉心迷闷道无所入。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重之。适悟奉旨住天宁。亦在侍。不契。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处世而忘世也。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珍重观世音。泥蛇吞石虎。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塔于本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一。字贯道。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世居开封祥符。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比成童。一切嬉弄皆不顾。十七试太学为诸生。被服诗书。岸然自负。从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从。将弃家事长芦赜公。翁难之。母曰。此夙世沙门。勿夺其志。未几赜殁。礼灵岩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无所入。益刻苦奋厉。时圆悟住蒋山。以大法炬许之。悟奉诏住京师天宁。师侍行。会靖康之乱。悟还蜀间关。走谒草堂清公于疏山。一语顿明大法。绍兴七年。泉守宝文刘子羽。迎住延福院。丞相张公浚。帅福唐。徙住寿山。尚书梁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窦。于是公卿大夫。想见风采。争先邀迎。惟恐弗及。天台万年寺。在山谷穷处。其徒阘茸。有司奏改为禅。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为领袖。师遂又徙万年。间复一应长芦。而归万年观音院。浃日示微疾。说偈入龛而逝。寿七十五也。师生于戚里。长于华屋。而性与道合。不假师授。一念幡然。超尘劳而脐觉岸。为世大知识。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王驸马李遵勖玄孙也。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发声洪亮,质异凡庸。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请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鉴(?~一一四四),号佛慈,俗姓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依景德寺清智下发。年十七游方,初谒觉印英禅师,不契。遂扣真净之室,契悟,命侍巾钵。晚住平江府宝华寺,次移高峰寺。高宗绍兴十四年卒。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惟照。简州阳安李氏子。母方孕。梦异僧持应器踵门。若将寄食者。一夕有光。发其室卢。里人相惊且而育。师儿时趣尚超卓。稍长泊然。不旨从俗。屈首受书。至性相近习相远。遽曰。凡圣一体。以习故差别如是。我知之矣。去家走成都。依鹿苑寺青泰为童子。乞名惟照。志始生之异焉。十九得度具戒。泰尝使之受起信论于大慈寺中。讲辄归卧。泰诘之。对曰。既称正信大乘。夫岂言说所能了邪。于是尽弃所闻。虚心游方。时楷禅师居大洪山。名震天下。往依之。一见以为俊朗。委曲容接。师亦奋励。急于透脱。尝夜坐阁道间。徼巡者传呼过之。随声有省。即趋丈室。吐所悟。楷揶揄之。师疑焉。复将彻究源底。于是遍参宗师。往来楷所是。后历三吴。闻揩以罪为民。居沂水之芙蓉庵。趣往唁之。未至间。仆夫被酒迷失道。师却行及之。举杖奋击。忽大悟。及见楷。望而喜曰。今日相见。庸非鳌山耶。因留佐耕。湖上服役累年。尽得芙蓉之道。致政王少宰有子。亡且有年矣。忽梦其归。翌日而师至。问其生年。适与其子亡日合。因抱持泣。以为后身也。遂命出世洛阳之招提。迁舒州甘露。再迁三祖。宣和初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庐山之圆通。先是住持守惠。以事罢去。复自诉于有司。阅三年。得旨。还旧住。信至。师怡然拽杖出门。与二三禅者。徜徉山谷间。未几泐潭虚席。江西师尽礼致请。遂补处焉。师姿容丰硕。音声朗润。身荷大法。名尊诸方。自号阐提。尝示众曰。坐禅好诸禅德。不用胡思乱想。坐教悟去。你若悟去。十二时中便有自由分。佛也不奈你何。祖也不奈你何。你也自不奈何。岂更听别人指挥。所以达磨大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曾有许多屈曲言句。教你思量。生受今时。诸方丛林未尝有一个善知识。不教你参禅学道修行。乃至禅头首座同行道伴。亦皆教你参学。更看话下语。商量因缘。研穷今古。你辈更不识好恶。甘作众生。就人学去。更向案子头大𠕋小𠕋。录将去。采拾言句。攒花簇。锦记忆筑。向肚皮里。为禅为道。苦哉递相坏了。也不是遮个道理。你诸人本无许多事。只为始行脚时。撞著一个没见识长老。教你许较。劳攘打头。便参得个庭前柏树子话。又参得斩猫儿话。洗钵盂话。野狐话。勘婆话。参得一肚皮禅道。便棹腰摆胯。称我是方外。高人面前说得恰似真个背地里千般乱做次第一文。也不直才有些子违顺风起。便见手忙脚乱为什么。如此只是学得来。奉劝莫学。须是自办取始得。你不见祖师少林九年面壁。二祖立雪齐腰。黄梅聚七百高僧衣钵。后来独付庐老。于是时也看那个因缘。淘汰那个古今。曾下得什么语。既不是因缘。你辈又苦死瞒生。学图个什么别。无人向你恁么道。只是宝峰忒煞老婆教。你莫参禅。莫学道。莫看经。莫念佛。以至礼拜烧香种种劳攘。你须道十二时中毕竟如何度。时宝峰只教你如大死人。你若真个如大死人。有什么闲工夫去。参禅学道。礼拜烧香。许多费力。山僧五处住院。凡教徒不出此。如大死人四个字。直是我悟得底。且不在一大藏教里。传灯录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是平生所證底法。所行底法。你若直下会去。且不曾教坏。你适来。有一兄弟入室问。莫是如大死人却活么。禅客莫问活。你但死了更死。你又不曾死。只管要活作什么。而今听普说了。下去堂中。或堂前后架试坐看。有时被你久久坐。忽然死得也不定。建炎改元。北人南渡。泐潭日不下千钵坐食。师超摇法乐。略不以介意。而檀施四来。齐厨济足。人到于今称颂之。二年正月辛丑夜参。因叙洞下宗旨。不断如线。而名世续慧命者零落。无几因欷歔江下沾襟。明日闭方丈不出。又明日手写数语遍与山中耆宿。辞诀。众大骇。至有哭之恸者。师皆拒而不与之接。至中夕。遽命烛。集执事者。嘱以后事。语终。泊然而逝。阅岁四十有五。坐二十五夏。时御史中丞陆德先。西京宗正赵公士暕。尚书郎方公昭通。议大夫冯公温舒。徽猷阁待制宋公唤秀。州刺史韩公昭同会泐潭。颇问道于师。见其脱去之状。益歆慕焉。火馀五色舍利。烱如珠玉。齿舌不烬。塔于寺之西峰。师初在西京。漕使徐公闳中有子。冠且婚矣。见师说法次。忻然慕之。即弃荣剔发具戒。名曰德止。以夙悟才辩。有名于世。 赞曰。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萨福智为修生。八地已去福智为报得。若阐提。年二十有八出世。五迁巨刹。所至勃兴。槌拂之下。动如阡陌。初未尝遣化。而供馔珍丽。服用完新。庸非报得者欤。方是时丛林以侈靡相尚。照因其时。阔达大度。顺学者之欲。而嫚骂诸方。特以如大死人为教。然托其身后。竟未有继其风者。呜呼异哉。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师讳正贤。潼川郪县陈氏子。本朝三陈之后。依三圣院海澄。得度具戒。游成都大慈寺。从重透法师。听经论般若。夙悟凡典籍。无巨细过目成诵。义亦顿晓。每有诘难。宿师高坐皆莫能答。谒正觉显禅师。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大喜之。嘱令负荷正法眼。会圜悟禅师出世昭觉。造其室。闻举洞山麻三斤话。言下有省。圜悟勉之南询。即出关氐黄龙。参死心。时灵源居昭默堂。往来咨扣。久之趋宝峰。见湛堂。深蒙肯可。而疑未决。遂造龙门。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师豁然大悟。佛眼可之曰。经藏子漏逗了也。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至会心要处。亹亹无尽。佛眼必称善。手书真牧。授以为号。其后再见圜悟。嘉其大成。或曰。拖犁拽把去。师内负多闻。外峻戒节。洎发明大事。愈益韬晦。绍兴初。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继踵云门。迥绝人境之外。衲子裹粮从之。师每说法之暇。躬自荷锄播殖。清规凛然。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赠以诗。略曰。上人一口吞诸佛。肯顾世上群儿愚。又曰。不须领众强自苦。一庵高卧真良图。圭竹庵每称。必曰。龙门一麟耳。十九年。南康归宗虚席。太守以礼致请。师坚卧不应。宝文李公公懋。尝问道于师。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不得已赴之。嗣法佛眼。僧问。选佛场开。愿闻法要。师云。三通鼓罢。一炷沉烟。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师云。脚跟下事作么生。云学人礼谢。师云。十万八千未是远。问。久默斯要。已泄真机。学人上来请师开示。师云。耳朵在什么处。曰。一句分明该万像。师云。分明底事作么生。曰。台星临照枯林。曰春。师云。换却你眼睛了也。曰。法灯和尚道本欲深。藏岩穴隐遁过时。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出来为他了却。此意如何。师云。铁额铜头未透关。曰。果然作家师云。放你三十棒。曰。当时。有僧出云。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法灯云。祖祢不了殃。及儿孙誵讹。在什么处。师云。一言截断千差路。曰。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岩阿混同沙砾。苦为诸人敦逼。不免细说来由。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师云。你向什么处见佛眼。曰千圣同归一路行。师云。退步翻身子细看。曰。既到遮里。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师云。脑后看取。僧礼拜。师乃云。若向这里承当得彻。有什么事看他。玄沙不出岭。宝寿不渡河。得个什么。便千休万□歇。去云岩在百丈二十年。长庆在雪峰二十年。失个什么。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须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释迦老子也只道。我于然灯佛所。实无一法可得。然灯佛即与我授记。遂举拂子云。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若唤作拂子。即被拂子碍。若不唤作拂子。亦被拂子碍。还透得么。如今有异方便。令大众普皆成佛去。乃云。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还承当得么。良久云。弹指圆成八万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曰。第一句如何道。汝等诸人。若向世界未成时。父母未生时。佛未出世。祖师未来时道得。已是第二句。第一句如何道。直饶你十成。道得未免。左之右之。所以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文殊堂里万菩萨。即不问你。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上堂横柱杖云。拄杖子横也。横亘十虚。包裹六趣。复竖云。拄杖子坚也。上穷碧落。下透风轮。良久云。不如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大众作么生。若也拟议。贤上座瞒诸人去也。打地和尚瞋他秘魔。岩主擎个叉儿。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在十方世界。还知么。举拂子云。而今却在拂子头上。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还闻么。阎老子知得。遂云。贤上座你若相当去。不妨奇特。或不相当。总在我手里。只向他道。阎老子你也退步。摸索鼻孔看。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嘘两𡄔却大笑。又嘘一𡄔乃云。笑复嘘复。复笑清谈。哑子高𡄔。叫嘘复笑。笑复虚蟭。螟眼里马拖车。拈拄杖云。只遮从来无影杖。不相于处。也相于大众如何。良久云。直须师子吼。莫作野干鸣。阅五年。迁云居。法席之盛。卓冠诸方。衲子争为宣力。作新栋宇。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而参政张公寿法偈。往还倡和。相得尤深。二十九年七月五日。升座辞众。明日唱衣置供。又明日就浴更衣。遍访诸徒。勉以道。九日斋毕。集主事垂诫。末后跏趺而寂。寿七十六。﨟五十七。阇维舍利五色。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师皃古而气刚。志大而心慈。平居若不能言者。至排邪破妄。决择宗乘。得乐说无碍辩才。浩然不见其涯涘。初居云门。峰顶高寒。草庐穿穴。雪霜满床。处之垂二。十年。𥙿如也。晚移云居。法席日盛。遮务繁剧。师提纲振领。应机酬酢。迎刃而解。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虽自所得衬利。犹以三分之一。归之常住。以补陪涉之费。出则芒鞋竹杖。居则弊衣粝食。其孤节苦行。以身律众。大抵与高庵相埒。而精严奉法。卑躬下人。毕世不易其度。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语录偈颂一卷。行于世。 赞曰。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即以呈师。答曰。比览佛运甚详。通鉴亦有史体。承谕有劝。吾兄将为三教统纪。鄙意辄究之。虽及年代治乱迁革。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然非纪二教。但约其时。以明佛运耳。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标为佛运统纪。以对释氏通鉴。不亦宜乎。又曰。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至矣。大率佛祖闲邪禦侮。不必与之竟。但伸自理。彼自破矣。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及正续传。复以寄答曰。辱寄僧宝正续。即勉病披味。足见吾兄。孜孜于此道。前传所遗。而能拾以补之。亦法门之大者。更俟参味其间妙处。当以为师也。呜呼师之言论。风旨笔墨。具在其宏范真风。昭融法通。虽片言只字之间。而体致如此。辄击之于篇。遮几具眼者。知所为书。无欺于神明焉。噫师之亡也。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士特,一字仕挺,号五峰居士。翁彦约子。徽宗政和中以荫补官,调宜章尉。朝臣交荐,改少府监丞,所奏皆朝廷急务。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时相怒其不附己,逐之,遂不复出。博学善文。有诗文集。
全宋诗
翁挺,字士特,号五峰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彦约子。徽宗政和中因季父彦国恩补官,调宜章尉,改侯官主簿。赴阙奏对,授少府监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考功员外郎,忤宰相,二年除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八)。卒年五十馀。遗著由嗣子颍之编为《五峰居士集》二十卷,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其外兄李纲为之序,已佚。事见《梁溪集》卷一三八《五峰居士文集序》,《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二。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一三
翁挺,字士特,自号五峰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彦约子。博学善属文,政和中以季父彦国恩补官,调郴州宜章尉,权类编御笔所、礼制局检讨官。建炎初诏赴阙,所陈皆朝廷急务,授少府监丞。二年勒停除名,编管邻州,遂不复出仕。有诗文集二十卷,李纲称其文雄深雅健,渊源浩博。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八,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宋诗纪事》卷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