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虚想
(1).犹悬念。 晋 皇甫谧 《答辛旷书》:“闻服有素,委心无量。加昔州壤,通门旧仪。虚想之积,过於陵阜。”南史·王训传:“初补国子生,问説师 袁昂 。 昂 曰:‘久籍高名,有劳虚想,乃观容止,若披云雾。’”隋书·张煚传:“及 高祖 受禪,钦其德望,以书徵之曰:‘……仪同昔在 周 室,德业有闻,虽云致仕,犹克壮年。即宜入朝,用副虚想。’”
(2).指想象或理想。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北派崇实际,南派崇虚想。北派主力行,南派主无为。”
《國語辭典》:蕲向(蘄向)  拼音:qí xiàng
祈求向往。如:「名利是一般人所蕲向的。」
分類:理想志向
《國語辭典》:神人  拼音:shén rén
1.神仙。泛指修鍊得道的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三国演义》第七八回:「此树已数百年矣,常有神人居其上,恐未可伐。」
2.神与人。如:「歹徒残暴的恶行,神人共愤。」《三国演义》第二六回:「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少奶奶却依著正大道理做事,不依从他,这个自是神人共敬的。」
3.仪表非凡的人。《南史。卷三。宋本纪。顺帝》:「帝姿貌端华,眉目如画,见者以为神人。」
《國語辭典》:仙源  拼音:xiān yuán
1.神仙居住的地方。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七。七十二福地》:「太上曰七十二福地,……第四东仙源,……第五西仙源,亦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属地。」
2.晋朝陶渊明描写的理想境界桃花源。唐。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國語辭典》:华胥(華胥)  拼音:huá xū
1.古代神话中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家。见《列子。黄帝》。
2.比喻梦境。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想著那锦堂欢似,枕华胥。荡悠悠彩云飞散无寻处。」
《國語辭典》:同志  拼音:tóng zhì
1.志趣、志向相同。《后汉书。卷五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刘陶》:「陶为人居简,不脩小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也指志趣、志向相同的人。《红楼梦》第一二○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
2.特指为追求共同理想而牺牲奉献,同属一个政党的成员。《孽海花》第二八回:「说明她的跟来并不来求爱,是来求死;不愿做同情,只愿做同志。凡可以帮助的,水里火里都去。」
3.同性恋者的代称。有时也泛称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非异性恋群体。
《國語辭典》:雄心  拼音:xióng xīn
远大的志向、抱负。《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晋。傅玄〈苦相篇〉:「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國語辭典》:最好  拼音:zuì hǎo
1.极好。唐。韩偓 三月诗:「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三国演义》第四回:「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
2.表示非常希望。如:「这件事,最好你亲自前来,不要委托他人代办。」
《国语辞典》:好梦(好梦)  拼音:hǎo mèng
1.甜美的梦。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词:「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出:「人宿平康深柳巷,惊好梦门外花郎。」
2.比喻甜蜜或美好的理想与憧憬。如:「凡事要有恒心与毅力,才能使好梦成真。」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二出:「彩云轻散,好梦难圆,是前生姻缘欠。」
《國語辭典》:大同  拼音:dà tóng
1.最和平安乐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2.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大致相同。《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5.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國語辭典》:寂灭(寂滅)  拼音:jí miè
佛教谓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烦恼,不再轮回生死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佛以寂灭为事,以有身为幻。」也作「涅槃」、「圆寂」。
《國語辭典》:小康  拼音:xiǎo kāng
1.国家社会渐告安定,人民生活安乐,但尚未达到天下太平的大同阶段,称为「小康」。语出《礼记。礼运》:「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2.形容略有资产而足以自给的家境。《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先生得这『银母』,家道自此也可小康了。」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國語辭典》:达道(達道)  拼音:dá dào
1.人类遵行、永不变易的道理。《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2.通达其道。唐。杜甫 遣兴诗五首之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國語辭典》:寄托(寄託)  拼音:jì tuō
1.委托、付托。《三国志。卷四○。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身责重,思得良伴。」
2.依托、安身。《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
3.文学家寄情托兴,借题发挥。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学词途径》:「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
4.法律上指当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他方允为保管之契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