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大玩偶  拼音:dà wán ǒu
供玩乐的动物造形或人造形的大型玩具。如:「橱窗里摆了各式各样的大玩偶,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围观。」
《国语辞典》:电子鸡(电子鸡)  拼音:diàn zǐ jī
一种虚拟饲养宠物鸡的迷你电脑玩具。由内置程式发出各种要求讯息,游戏者利用按钮配合。如:「智慧型手机还没有盛行的年代,电子鸡曾经风靡一时。」
《国语辞典》:色弹(色弹)  拼音:sè dàn
一种装设于色弹玩具枪的子弹。打到人后内部油彩立即撞散,被射中时相当的痛,极具真实感,故美国新兵训练中心也利用色弹演习作战。
《国语辞典》:魔板  拼音:mó bǎn
一种训练智力的玩具。由八块明胶板组合而成,可上下左右折叠移动,变化出各种立体形状。如:「魔板能够千变万化,是一个有魅力可以迷住每个人的智力玩具。」
《国语辞典》:魔棍  拼音:mó gùn
大陆地区指玩具魔术蛇。
《国语辞典》:格牌  拼音:gé pái
旧时女孩子们在闺阁中一起游戏的玩具。将各色硬纸剪成各式图形的纸牌来玩。如:「女孩子们玩起格牌来,总是又笑又闹。」
《国语辞典》:变形金刚(变形金刚)  拼音:biàn xíng jīn gāng
金刚,指勇猛的机器人。变形金刚指一种可以组合成多种形状的玩具。造型源自于卡通片。
《国语辞典》:电动玩具(电动玩具)  拼音:diàn dòng wán jù
广义的电动玩具,泛指一切以电做动力来源的玩具,如电动小火车。狭义的则指大型游乐器或电视游乐器。玩者藉由控制器的按钮,即可以控制萤幕上的人物的行动,具有竞赛冒险的乐趣。不同的卡带程式设计,则有不同的游戏规则。简称为「电动」、「电玩」。
《国语辞典》:泼浪鼓(泼浪鼓)  拼音:pō làng gǔ
一种儿童玩具。转动鼓面,鼓面旁的坠子会敲击鼓面,发出连续咚咚声响。旧时卖货郎亦用此摇弄发声以代替叫卖。《红楼梦》第四七回:「只见薛蟠骑著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著嘴,瞪著眼,头似泼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也作「波浪鼓」。
《国语辞典》:魔术蛇(魔术蛇)  拼音:mó shù shé
一种训练智力的玩具。由许多小三角锥组成,色彩多种,随意扭转也可变化多种的形状。如:「魔术蛇是一个可以增加儿童理解力、逻辑力、创造力及手部操控能力的益智玩具。」
《国语辞典》:闹竿儿(闹竿儿)  拼音:nào gān ér
竹竿上缀有各种饰物的儿童玩具。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诸色杂货》:「及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闹竿儿。」《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看时却是人头、人脚、人手挂在屋檐上,一似闹竿儿相似。」
《漢語大詞典》:尜尜
一种两头尖,中间大的玩具。
《國語辭典》:胡敲  拼音:hú qiāo
一种用竹子和木头制成,形似扯铃的玩具。《水浒传》第一一○回:「那汉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牵动,自然有声。』」
分類:玩具
《漢語大詞典》:哗楞棒(嘩楞棒)
亦作“ 哗啦棒 ”。 一种儿童玩具。一根小棒连结一个空球体,球体内有小珠,摇动时即发出哗楞声。 刘宝瑞 郭全宝 《活动之家》:“小妹妹别哭,给你哗楞棒。”《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现在都成了纸上的东西,成了小孩手里的哗啦棒!”
《漢語大詞典》:刮打嘴
一种玩具。用泥土塑成动物等形象,当中穿线,用以抽拉,发出响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一手拿着一具泥土塑成的‘刮打嘴’兔儿爷或猪八戒……一手挟着老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