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万花筒(萬花筒)  拼音:wàn huā tǒng
1.利用光学多面镜重覆反射,所产生无限重覆影像之玩具。传统上利用三面镜,两端密封,其中一端放有彩色的物体(如玻璃碎片或彩色碎纸),由另外一端看去即可观测到对称的美丽图像。
2.比喻人生境遇多变化。如:「大千世界如万花筒错综莫测,瞬息万端。」
《国语辞典》:木伴哥  拼音:mù bàn gē
一种木娃娃玩具。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投到你做官,直等的炕点头,人摆尾,老鼠跌脚笑,骆驼上架儿,麻雀抱鹅弹,木伴哥生娃娃。」
分类:娃娃玩具
《漢語大詞典》:摇咕咚
一种手摇小鼓。多为小儿玩具。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 北京 称为小鼓,盖即鼗也。 朱熹 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
《國語辭典》:摩睺罗(摩睺羅)  拼音:mó hóu luó
1.以泥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偶人,于七夕日供养;或珍藏装饰之用。也作「魔合罗」。
2.受人喜爱的人物。也作「魔合罗」。
《漢語大詞典》:鸠竹(鳩竹)
鸠车与竹马。小儿玩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忆儿时鳩竹,随处嬉遨。竟夕看灯,喧闐 史埭 潘桥 。”
《國語辭典》:毽子  拼音:jiàn zi
一种游戏用具。以皮或布包裹铜钱,并在钱孔中装上羽毛或纸穗等制成。游戏时,用脚连续踢它,使毽子上下起落,不坠于地。同时还可变化出各式各样的踢法。
《國語辭典》:益智图(益智圖)  拼音:yì zhì tú
一种教育玩具。由十五块木板制成,可以拼合成各种图形,用如七巧板之类。
《國語辭典》:玩意儿(玩意兒)  拼音:wán yì ér
1.小玩具或装饰品。如:「书匮里摆的一些泥人、玩偶等等的小玩意儿,色泽鲜艳、造型轻巧,真是漂亮极了!」
2.用来寄托情趣或打发时间的事物。如唱戏、打牌、耍杂技等。如:「他退休后閒居无事,打算找些玩意儿打发时间。」也作「玩艺儿」、「顽意儿」。
3.对人、事、物的鄙称。《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那守旧的女子,朝梳头,夜裹足,单做男人的玩意儿,我可不要娶这种女人?」
《漢語大詞典》:邷么儿(邷麽兒)
方言。以磨光的碎瓦片或小石子为玩具的儿童游戏。有些地方称为“抓子儿”。《西游记》第一回:“﹝羣猴﹞跳树攀枝,採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
《漢語大詞典》:邷儿
方言。以磨光的碎瓦片或小石子为玩具的儿童游戏。有些地方称为"抓子儿"。
《漢語大詞典》:洋泡泡
薄橡皮制成的玩具,充气后鼓起成球状。 茅盾 《烟云》二:“妈妈说,买一个洋泡泡,给宝宝。” 聂绀弩 《论行李》:“行李,无论里面是不是黄金美钞,珍珠宝贝;但总不是吹胀了的洋泡泡,是不必谈的。”
《國語辭典》:洋娃娃  拼音:yáng wá wa
用布、塑胶或橡胶等材质制成的人形玩偶。因为多作成外国幼儿的形状,故称为「洋娃娃」。
《漢語大詞典》:响胡芦(響胡蘆)
亦作“ 响葫芦 ”。 玩具名。口吹时声如“不登”,故亦谓之“不鐙”。续文献通考·乐引 清 魏坤 《倚晴阁杂钞》:“响胡芦,小儿口啣,嘘吸成声,俗名‘倒掖气’。” 清 孙廷铨 颜山杂记·物产:“凡为鼓璫,先得胡芦旋,烧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槓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璫者,响葫芦也。”
分類:玩具具名
《国语辞典》:模型玩具  拼音:mó xíng wán jù
将实物缩小,以塑胶、木头等制成的玩具。如模型火车、模型飞机等。
《国语辞典》:魔术方块(魔术方块)  拼音:mó shù fāng kuài
一种立体益智玩具。是一个五点七公分左右的立方体,每面由九个骰子状的方格组成,三个一行,列为三段。透过内部精巧的装置,无论纵横或其他方向,都可任意转动。原始的设计由红、橙、黄、绿、蓝、白等六种颜色组合而成,具有马赛克风格的立体方块,操作者只要将混乱的骰子面恢复原状就算大功告成。发明人是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雕刻家兼建筑设计家艾诺鲁必克。西元一九七九年大量生产,以英国为始,流行于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