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闹竿(鬧竿)
亦作“ 闹桿 ”。 一种悬挂各种玩具或诸色杂货的竹竿。古代货郎所用。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色杂货:“小儿戏耍家事儿,如……闹竿儿。”词林摘艳·〈摊破金字令·春游〉曲:“花篮儿和闹桿并食垒,鞦韆下共相随,花压帽簷低。”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看时,却是人头、人脚、人手掛在屋簷上,一似闹竿儿相似。”参阅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闹竿儿》
《國語辭典》:旋子(鏇子)  拼音:xuàn zi
1.温酒时盛水的金属器具。
2.铜制的器具,像盘形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
《國語辭典》:兔儿爷(兔兒爺)  拼音:tù ér yé
1.月中玉兔。《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对鸡冠花儿,算是月亮里的婆娑树;那两枝子白花藕,是兔儿爷的剔牙杖儿。」
2.中秋节应景的土制兔形小玩具。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3.中国福建一带民间信仰的神祇,掌管消灾治病及护卫同性爱情。也称「兔儿神」。见清。袁枚《子不语。卷一九。兔儿神》。
《漢語大詞典》:机船(機船)
用机器开动的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 德泉 便指着那小轮船……又注上火酒点起来,一会儿机船转动。”此指玩具模型的轮船。
《漢語大詞典》:顽意(頑意)
(1).顽,通“ 玩 ”。玩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这不过一个顽意罢了,谁拿成百银子去买他!”
(2).顽,通“ 玩 ”。指曲艺、杂技等娱乐活动。《老残游记》第二回:“你们此地説鼓书是个什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们许多的人?”
(3).顽,通“ 玩 ”。指东西;物事。多含轻蔑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个人只赚得四吊钱一月,却拿两吊钱去买这不相干的顽意儿,真是嗜好太深了。” 朱自清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中国 文学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顽意儿。”
(4).顽,通“ 玩 ”。指事情。多含轻蔑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末末了,却闹出这个顽意来。”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化数百元钱,请一回酒,许多人立刻变了色彩,也还是这顽意儿。”
《國語辭典》:万花筒(萬花筒)  拼音:wàn huā tǒng
1.利用光学多面镜重覆反射,所产生无限重覆影像之玩具。传统上利用三面镜,两端密封,其中一端放有彩色的物体(如玻璃碎片或彩色碎纸),由另外一端看去即可观测到对称的美丽图像。
2.比喻人生境遇多变化。如:「大千世界如万花筒错综莫测,瞬息万端。」
《国语辞典》:木伴哥  拼音:mù bàn gē
一种木娃娃玩具。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投到你做官,直等的炕点头,人摆尾,老鼠跌脚笑,骆驼上架儿,麻雀抱鹅弹,木伴哥生娃娃。」
分类:娃娃玩具
《漢語大詞典》:摇咕咚
一种手摇小鼓。多为小儿玩具。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 北京 称为小鼓,盖即鼗也。 朱熹 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
《國語辭典》:摩睺罗(摩睺羅)  拼音:mó hóu luó
1.以泥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偶人,于七夕日供养;或珍藏装饰之用。也作「魔合罗」。
2.受人喜爱的人物。也作「魔合罗」。
《漢語大詞典》:鸠竹(鳩竹)
鸠车与竹马。小儿玩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忆儿时鳩竹,随处嬉遨。竟夕看灯,喧闐 史埭 潘桥 。”
《國語辭典》:毽子  拼音:jiàn zi
一种游戏用具。以皮或布包裹铜钱,并在钱孔中装上羽毛或纸穗等制成。游戏时,用脚连续踢它,使毽子上下起落,不坠于地。同时还可变化出各式各样的踢法。
《國語辭典》:益智图(益智圖)  拼音:yì zhì tú
一种教育玩具。由十五块木板制成,可以拼合成各种图形,用如七巧板之类。
《國語辭典》:玩意儿(玩意兒)  拼音:wán yì ér
1.小玩具或装饰品。如:「书匮里摆的一些泥人、玩偶等等的小玩意儿,色泽鲜艳、造型轻巧,真是漂亮极了!」
2.用来寄托情趣或打发时间的事物。如唱戏、打牌、耍杂技等。如:「他退休后閒居无事,打算找些玩意儿打发时间。」也作「玩艺儿」、「顽意儿」。
3.对人、事、物的鄙称。《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那守旧的女子,朝梳头,夜裹足,单做男人的玩意儿,我可不要娶这种女人?」
《漢語大詞典》:邷么儿(邷麽兒)
方言。以磨光的碎瓦片或小石子为玩具的儿童游戏。有些地方称为“抓子儿”。《西游记》第一回:“﹝羣猴﹞跳树攀枝,採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
《漢語大詞典》:邷儿
方言。以磨光的碎瓦片或小石子为玩具的儿童游戏。有些地方称为"抓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