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猜情
猜疑之心。后汉书·邓禹传论:“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后世莫闚其閒。”
分類:猜疑
《漢語大詞典》:猜携(猜攜)
猜疑而怀有二心。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若夫英图迈俗,义旅如云, 湓垒 猜携,用掩戎略。” 唐 张九龄 《贺奚契丹并自离贰廓清有期状》:“贼数将尽,触绪猜携,边镇勤兵,伺隙而动,诛剪有日,廓清可期。”
分類:猜疑二心
《漢語大詞典》:猜讶(猜訝)
猜忌疑怪。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指摘两憎嫌,睢盱互猜讶。” 宋 柳永 《洞仙歌》词:“从来娇纵多猜讶。更对翦香云,须要深心同写。”
分類:猜忌
《漢語大詞典》:寻猜(尋猜)
猜测。 郭沫若 《瓶》诗之二三:“邮差已送了三封信来,但她的却是不在,这个哑谜儿真费寻猜!”
分類:猜测
《國語辭典》:猜拳  拼音:cāi quán
1.酒席上的游戏。两人同时伸手,并且猜喊双方所出手指的数目总和,猜对者胜,输者喝酒。另有以所出手指多少决胜负的玩法。《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六老爷要猜拳,输家吃酒赢家唱。」《文明小史》第四四回:「但是以后非但不准弹唱,并且不准猜拳叫闹。」也称为「划拳」。
2.在手中握住松子、莲子等果品或棋子,让别人猜其颜色或其数之单双多寡,共猜三次,分出胜负,负者饮酒。也称为「猜枚」。
3.一种游戏。同时伸出食指、中指代表「剪刀」,握拳代表「石头」,摊开手掌代表「布」,以较胜负。如:「我们猜拳,输的人请客。」
《漢語大詞典》:沈猜
亦作“沉猜”。 深沉猜忌;深疑。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沉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於己。”北史·王世充传:“ 世充 捲髮豺声,沉猜多诡诈,颇窥书传,尤好兵法。”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绿翘:“鍊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 翘 今必毙於毒手矣。”
分類:深沉猜忌
《漢語大詞典》:猜恨
猜疑怨恨。东观汉记·段熲传:“ 张奂 事埶相反,遂怀猜恨。”《文选·鲍照〈白头吟〉》:“何慙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李善 注:“《方言》曰:猜,疑也。” 唐 冯著 《短歌行》:“君但开怀抱,猜恨莫怱怱。”
分類:猜疑怨恨
《漢語大詞典》:猜惑
猜忌,疑惑。 明 刘基 《二鬼》诗:“自可等待天帝息怒解猜惑,依旧天上作伴同游戏。”
分類:猜忌疑惑
《漢語大詞典》:猜刻
疑忌而刻薄。明史·徐阶传:“ 阶 以 张孚敬 及 嵩 导帝猜刻,力反之,务以宽大开帝意。”《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濬县 知县姓 汪 名 岑 ,少年连第,贪酷无比,性復猜刻,又酷好杯中之物。”
分類:疑忌刻薄
《国语辞典》:猜透  拼音:cāi tòu
预料到、猜想出来。《文明小史》第三○回:「看见这位太爷神气,已猜透八九分,知道为的是那话儿,出来齐集了夥计商议。」
《漢語大詞典》:猜虞
怀疑和忧虑。《周书·文帝纪上》:“朝廷若以 悦 堪为边扞,乞处以 瓜 凉 一藩。不然,则终致猜虞,於事无益。”
分類:怀疑忧虑
《國語辭典》:猜想  拼音:cāi xiǎng
猜测、料想。如:「我猜想他可能不会来了。」也作「猜度」。
分類:猜想猜测
《漢語大詞典》:猜畏
疑惧。后汉书·吕布传:“ 卓 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 布 自卫。”
分類:疑惧
《分类字锦》:猜群(猜群)
张正见 晨鸡高树鸣乐府 猜群怯宝剑,勇战出花场。
分类:
《國語辭典》:猜枚  拼音:cāi méi
酒席上的游戏。在拳中握住松子、莲子等果品或棋子,让人猜测数之单双、多寡及颜色,共猜三次,猜不对的人罚酒。《金瓶梅》第一六回:「李瓶儿同西门庆猜枚吃了一回,又拿一副三十二扇牙牌儿,卓上铺茜红毡条,两个灯下抹牌饮酒。」《红楼梦》第二三回:「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也作「猜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