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0,分2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无状
万状
状元
情状
具状
谨状
行状
事状
罪状
善状
治状
奏状
功状
形状
投状
《國語辭典》:无状(無狀)  拼音:wú zhuàng
1.不肖、无善状。《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汉武故事》:「今继母无状,手杀其父,则下手之日,母恩绝矣。」也作「亡状」。
2.无礼。《西游记》第二回:「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适间这位贵友,途路之中,如此轻薄无状,岂是个全身远害的君子。」
《國語辭典》:万状(萬狀)  拼音:wàn zhuàng
极多的样子、状况。表示程度很深。《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瑞直冻了一夜,今又遭了苦打,且饿著肚子,跪在风地里读文章,其苦万状。」
《國語辭典》:万分(萬分)  拼音:wàn fēn
极甚、非常。《老残游记》第七回:「再想写信,那笔砚竟违抗万分,不遵调度,只好睡了。」
《國語辭典》:状元(狀元)  拼音:zhuàng yuán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一甲第一名。《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探听得试院开榜了,却是别人做了状元,别人做了榜眼,别人做了探花郎。」《儒林外史》第二回:「点了一本戏,是梁灏八十岁中状元的故事。」
2.称现在各类考试中的榜首。
《國語辭典》:情状(情狀)  拼音:qíng zhuàng
事物的实际状况。《易经。系辞上。彖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抱朴子。内篇。黄白》:「非原始见终者,不能得其情状也。」也作「情况」、「情形」。
分類:情状情形
《国语辞典》:具状(具状)  拼音:jù zhuàng
准备告状文件。《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您怕人说服内成亲时,何不具状告官后,召媒改嫁,几多稳当。」
《漢語大詞典》:谨状(謹狀)
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 李德裕 《与桂州郑中丞书》:“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 汪应辰 《柴君墓志铭》:“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 焦循 《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 不敢辞,谨状。”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íng zhuàng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唐。李翱 百官行状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ìng zhuàng
记述死者生平行为的文字。也称为「行述」。
《漢語大詞典》:事状(事狀)
(1).事实情况。 汉 王充 论衡·四讳:“诸工技之家,説吉凶之占,皆有事状。”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武陵 太守闻 娥 ( 李娥 )死復生,召见,问事状。”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
(2).犹行状。 明 李东阳 《储处士传》:“自述事状以告於太史氏,请为传以传。”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 福田 先生﹞篤行君子也,数为余述诵两世事状。”
(3).指诉状所陈之事。隋书·柳彧传:“ 彧 据案而坐,立 素 於庭,辩詰事状。”
《國語辭典》:罪状(罪狀)  拼音:zuì zhuàng
犯罪的事实。《晋书。卷六七。温峤传》:「峤于是列上尚书,陈峻罪状。」《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与汝罪状一同,在此公事未了。」
《漢語大詞典》:善状(善狀)
(1).好的事迹。 宋 苏洵 《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 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
(2).指行状。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孟氏 之孤曰 遵庆 ,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
(3). 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治状(治狀)
施政的成绩。汉书·王尊传:“﹝ 郑宽中 ﹞举奏 尊 治状,迁为 东平 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籍没奸党:“﹝ 李鑑 ﹞为吾邑令,治状不知云何。”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郡吏当用士人》:“故治状之显著者,常必由之。”
分類:施政成绩
《漢語大詞典》:奏状(奏狀)
犹奏章。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熙河之师》:“ 高若訥 作中丞,与小黄门同监修祭器,遂同书奏状,议者非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臣告君之辞也。”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易矣而实难。”
分類:奏状奏章
《漢語大詞典》:功状(功狀)
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刺史 臧旻 列上功状,詔书除 坚盐瀆 丞。”新五代史·杂传·段凝:“ 凝 与 彦章 各自上其功, 巖 从中匿 彦章 功状,悉归其功於 凝 。” 元 揭傒斯 《重建济州会源牐碑》:“明年春二月,具功状,遣其属 孟思敬 ,至京师请文勒石。”
《國語辭典》:形状(形狀)  拼音:xíng zhuàng
1.外貌、模样。《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豫让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2.状况、情形。《东观汉记。卷一二。马严传》:「建初中病,遣功曹史李龚奉章诣阙,帝亲召见龚,问疾病形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府尹见这般形状,心下愈加狐疑,却是免不得体面,喝叫打著。」
3.形容、描述。明。李贽〈解经文〉:「其为昏扰扰相,殆不容以言语形状之矣。」
《漢語大詞典》:投状(投狀)
呈递文状。梁书·武帝纪上:“必须画刺投状,然后弹冠。”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建隆 初,詔 五代 时命官投状叙理,復命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有 李晟郢 劝 怀光 归,投状云:‘今 怀光 即欲束身。’”
分類:呈递文状